台南糖业,自康熙三十五年起,漳、泉二州移台居住之民,经营事业,扩充农家利路。雍正九年,核查廍饷案内,台湾县属(即今台南县)计算有四十七张。光绪十三年,改为安平县,清赋丈量后,计有二百余张。前后比较,现增有四倍之多。俗曰:硖糖者在糖粿,盖糖者在糖间,实有成始成终之致。且廍有廍脚(甘蔗倚廍硖糖之人)、间有钻脚(代糖间买糖之人),皆是俗例之称。大约年收青糖、白糖二十余万担,即有二千余万觔(百觔四圆五角约算),计九十余万圆(青糖三成,应得金二十七余万;白糖七成,应得金六十三余万)。
种类
台南甘蔗,有三种。曰红蔗、蚋蔗者,糖少汁多;曰竹蔗者,汁少糖多。其成熟时候,有高至七、八尺或丈余(低湿地须种红蔗、蚋蔗,高燥地须种竹蔗),乃得其地宜。
产地
园地一甲,受种一万八千栽,必择其地系半沙、半涂为佳;全沙之园地者次之。下下沙园则虽种蔗,而收成无几。台南园地(即旧安平县界地),凡一万九千六百六十六甲六分九厘,约种甘蔗者四分之二。其园地约九千八百三十三甲三分四厘五毫,受栽蔗一百七十七兆零零零二十一栽。
栽植
每年正、二、三月间栽种(取旧蔗尾去叶),约七、八寸(原文尺)长,插入土中为一窟。每窟二尺五寸积方,下种后用草烧灰散布窟边,外又用各样肥物沃之。既得时雨之润,自然发生畅茂。迨十一、十二月间,蔗汁初甘(每桶汁五百觔,得糖七、八十觔),正、二月间当甘(同上得糖百觔),方为成熟之期。至四月为退甘,或留至十一月再硖,俗曰「重台蔗」。
制造
蔗廍开工,大概于十一月初旬、中旬。各廍脚按照阄之先后,挨次轮值日期到园,同牛婆将甘蔗剥箨去尾,用牛车搬运入廍,以石车硖去蔗汁,车下用桶收汁,付出樋管,流落澄清桶(用石灰以去其滓),转入鼎,熬糖。第一回之鼎,用温火以暖其汁;第二回之鼎,用武火滚出汁泡,以杓子掬之;第三回之鼎,蔗汁中之污物浮见,悉用杓子去之,其汁始净;第四回之鼎,火力添强,糖汁沸腾,再用花生油、蚵壳灰二样投入,其汁浓厚,始能凝结;此时移过第五回之冷拌鼎,搅匀成糖。再移入木箱(俗曰糖槽),弄至糖松为度,装入竹篓;又用竹叶、竹箨包护,外用麻绳捆之。此制红糖之法也(俗曰青糖)。
若制菜糖,则大同小异也(菜糖则为白糖之胚也)。甘蔗去箨尾之后,运入廍内石车过硖出汁,通入廍厅之蔗汁鼎,加入蚵壳灰,使之澄清;然后移过上火鼎四次,再移过成甘鼎一次,熬为糖转入落滤鼎一次,候微冷入漏即坚,成菜糖矣。而后入间制为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