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春秋大祭,例有王大臣进内吃肉,即古人余之礼。凡在内廷行走之王大臣、额驸、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各官,皆得予。其不在内廷行走之满汉尚书、八旗都统,虽列一品班位,每次仅召二三员胙,余不及也。其年老及致仕王大臣,有拜胙于家者,实为殊礼,每次亦不过一二人。揆以齐桓公下拜受胙、孔子胙肉不至遂行之义,祭肉之重可知矣。
每日坤宁宫又有常祭之制,具特豚以荐。惟散秩大臣一二员,率侍卫入内余,他官不入。
坤宁宫大祀,天子亲率皇子诸臣于祭所,尚膳正布席,大臣进羹饭;后妃于宫中,女官如之。每晨常祭,天子均受胙于宫中。尚膳房查照记载,某宫应授某肉,皆有一定,不敢僭也。
八旗各族祭祀,祭日遍招亲友于祭所,男于堂,女于室。祭肉不出祭所,不越宿。
按八旗满州、蒙古、汉军各族,曩在辽东散居各城堡,故祭祀之礼,稍有同异,后世因之,不敢更张。大率满洲用豕,每祭或一日,或三日。其三日者,第一日祭肉不出门,第二日祭肉乃分胙于邻里亲党。蒙古用羊。汉军亦用豕。八旗汉军祭祀,从满洲礼者十居一二,从汉人礼者十居七八。内务府汉姓人,多出辽金旧族,如满洲礼者十居六七,如汉军礼者十居三四耳。
又按八旗各族祭祀,彻俎后主人主妇先,后亲朋始至,殆先主而后宾也。然古人三献饮福,尸酢主人主妇及宾,是主先宾后而之礼,实合于义。
◎以西为上
八旗祭祀,位设于西,盖古人神道向右之义。胜国洪武初,司业宋濂上《孔子庙堂议》曰:“古者主人西向,几筵在西也。汉章帝幸鲁祠孔子,帝西向再拜。《开元礼》先圣东向,先师南向,三献官西向,犹古意也。今袭开元廿七年之制,迁神南向,非神道向右之意”云云。按此说,八旗以西为上之礼,实合于古矣。
◎满洲祀先不用炷香
海内祭神祀先,多用炷香,或以沈檀为瓣香者有之。惟八旗祭祀,不用炷香,专有一种薰草,产于塞外,俗呼为达子香,质如二月新蒿,臭味清妙而不浓郁。盖古之芮萧薰芗,用以通乎神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