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本唐长汀、宁化二县地。旧有清流驿,属宁化,宋元符元年,提刑王祖道行部,憩于驿,爱其山水清澈,且以宁化疆土旷远,统理尤难,遂析其六里,并长汀三里,置清流县,属汀州。绍定中废,元复置,国朝因之。
连城县本唐长汀县地,尝置莲城堡。宋绍兴三年,因梅州司士曹事虞观上言:“县之南北,去县治三百余里,强者肆其剽掠,弱者难于赴诉,居民患之。”遂析置莲城县。汀守郑强以县境狭隘,又析长汀村古田乡六团里以益之。元至正六年,改莲为连,国朝因之。
归化县本清流、宁化及延平府将乐、沙四县地。国朝置明溪镇巡检司,属清流县。成化六年,汀州同知程熙以其地为将乐、沙、宁化之交,民多伉健难治,议置县以镇之,巡抚副都御史滕昭会三司奏请升为归化县。
永定县本上杭县地。国朝成化十四年,巡检13佥都御史高明以其地险民悍,自正统、天顺以来,草寇屡窃发,宜置县以镇之,遂会三司奏请析置永定县。
延平府
本府,汉建安初,始分侯官之北乡,置南平县,据《建宁志》如此,而本志谓“三国吴置南平县”,未知孰是。属会稽南部。三国吴永安三年,属建安郡。东晋太元四年,改为延平县,据本志如此。《方舆胜览》谓“晋武帝平吴,易南平县为延平”,未知孰是。刘宋明帝时废。按《建宁志》谓“江左省延平县”,《方舆胜览》亦谓“宋废延平县”,而本志乃谓“晋太元四年,改为延平,宋、齐、梁、陈皆因之”,二说不同,疑当以《建宁志》及《方舆胜览》为正。隋开皇九年,郡亦废,隶泉州。本志云“隋为建、福、汀三州地”,考之《隋书》:“文帝平陈,晋安、建安、南安三郡皆废,惟置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福、汀二州犹未有也,而谓延平为建、福、汀三州地,恐有未审。《大明一统志》又谓“唐为建、福、汀三州地”,未知是否。大业初,属闽州三年,属建安郡。唐武德初,属建州,三年14,置延平军,仍属建州。《唐书》无延平军,而本志所载者如此,未知是否。五代时王审知改为延平镇,审知子延翰改为永平镇,延政僭位于建州,升为龙津县,寻置镡州。据本志如此,而《方舆胜览》谓“王延翰改永平镇为龙津县,延政改延平镇为镡州”,二说不同。然延翰既改延平镇为永平镇矣,而又谓延政改延平镇为镡州,恐有未审。唐开运15二年,南唐兵拔镡州,复以为延平军制置镇,按《通鉴纲目》,晋开运二年为南唐保大三年,始灭闽取其地,本志乃谓“保大二年以为延平军制置镇”,误矣。明年,改为剑州,析建州之延平、即今府治。剑浦、旧龙津县。富沙未详。按《方舆胜览》云:“建宁府,古有富沙驿,城北有大伏洲。”疑去其地不远也三县属焉,治延平。汉乾祐17元年,南唐复以福州之尤溪、汀州之沙县来属,又升永顺场为顺昌县,领县六。据《文献通考》、《宋史》及本志所载如此,而《三山志》谓“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以永顺场为顺昌县,晋开运二年,伪闽析出顺昌”,未知何据。宋太平兴国四年,因利州路亦有剑州,乃加南字以别之,名南剑州,而以建州之将乐县属焉,领县五,省延平、富沙二县。治剑浦。雍熙二年,隶福建路。元至正十五年,升南剑路。大德六年,改为延平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县仍旧。改剑浦为南平。至正末,陈有定据而守之。国朝洪武元年,平其地,改为延平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五。置延平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治于此。景泰三年,析沙、尤溪二县地,增置永安县,并增置永安千户所以守备之。
南平县附郭。本汉侯官县地。建安初,始析置南平县,属建安郡。晋太元中,改为延平县。刘末明帝时废。五代时,王审知置延平镇,王延翰改为永平镇,王延政升为龙津县,寻置镡州于此。唐开运三年,南唐改州曰剑州,县曰剑浦。宋仍旧。元大德中,复改为南平,国朝因之。
将乐县本汉建安县地。吴永安三年,始析县之校乡,置将乐县,属建安郡。隋开皇十二年,并入邵武县,隶抚州。唐武德五年,复置将乐县,隶抚州,七年省。嗣圣五年,析邵武及绥城县地,复置。元和二年省,五年,复置,属建州。五代晋开运二年,伪闽以县置镛州,寻复为县,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始来属,元仍旧,国朝因之,而置守御千户所于此。按《隋书》但云“开皇十二年置邵武”,不言以将乐并入,《天文 分野》云“十一年置”,《邵武府志》云“十三年置”,俱未详。邵武即今邵武府,抚州即今江西抚州府,绥城县即今邵武府建宁、泰宁二县地,今建宁县西三里其治所也。
尤溪县本晋延平县之山洞。唐开元二十二年,经略使唐修忠以书招谕其民,酋长高伏请以千户入版籍。二十九年,始开拓置尤溪县,隶福州。五代晋开运二年,南唐灭闽,取其地,以为制置镇。又三年,割隶剑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沙县本汉南平县地。晋太元四年,析其南乡置沙戌,刘宋元嘉中,始置沙村县。隋改为沙县,寻废。唐武德四年复置,隶建州,后省入建安县,永徽六年复置。大历十二年,改隶汀州。五代汉乾祐元年,南唐始以来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