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县
东津浮桥在县治东景阳门外。永乐八年,邑人李仲贤重建。崇安曹茂施田一顷八十三亩于后山堂,以备修桥之赀。正统间,主簿萧旺造船三十,联以铁索,立柱于两岸系文。成化十八年,又坏于水。参议黄澄、佥事谈俊命知县汪律取田之所入重建,其余以付耆民徐坤等收贮而时葺焉。朝天桥在县治正南门外,旧名濯锦南桥,以建阳出美锦,故号小西川,而桥名濯锦。宋绍兴间重建,酾水为十三道,叠石为址,高五丈,而梁其上,仍构屋七十三间覆之,横跨双溪之上。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十七年,县丞赵璧重建。天顺六年火,监察御史顾俨檄府同知李钺募众复建。拱辰桥在县治北驻节门外。旧名濯锦北桥。宋绍兴间,判簿宋翔重建。桥凡一十八间,上覆以屋,凡八十七楹。旧亦名童游,淳祐中重修,更名淳祐。国朝洪武九年,主薄傅英重修,更今名。永乐三年火。十二年,邑人镇抚翁陆捐资率众重建,未及成,又圮于水。成化十四年,按察副使钱进檄府通判李明规措,而知县刘渊亦赞成之。祭酒吴节、都御史林聪皆有记。玉溪桥在均亭里。正统二年里人丁童建。进贤桥旧名仓蓬。景泰六年知县龙韬重修,因路通县学,故改今名。华桥天顺四年,里人黄理重建。新兴桥成化十七年,知县海澄重建。(上三桥在同由里。已上四桥俱县东。)溪山第一桥路通考亭书院。沧州桥在考亭书院之左,洪武八年,僧大雅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宣德三年,僧愈隆重修。顺济桥在均亭里。旧名板桥。宣德二年邑人王仕俊建。蕉岚桥一名富义。洪武二十七年,里人李仲贤募众建。登云桥望云桥(上二桥俱洪武二十九年里人陈贵募众建。)化龙桥洪武五年,李仲贤募众建。莒口桥宋咸淳四年建,成化十五年为洪水所坏,知县海澄重建。龙门桥洪武二十七年建。铁坑口桥元至正四年建。太平桥洪武十年李仲贤建,永乐十四年坏。成化十九年,参议黄澄、佥事谈俊命知县汪律伐石重建。聚云桥元至正六年建。东桥元大德元年建。西桥元天历间建。步云桥元皇庆间建。般若桥元至顺间,道士杨云崖建。马祖桥洪武七年,李仲贤募众建。行云桥洪武十七年,道士王一省建。(已上一十五桥在崇泰里。)会文桥宋咸淳三年建。祇国桥宋时建。武陵桥宋时建。旧名锦桥10,元改今名。国朝洪武十四年,里人陈仲清重修。永乐十四年圮。成化七年11,里人张仲福募众为浮桥代之。(上三桥在永忠里。)武溪桥在和平里。宋淳祐元年建。紫阳桥在嘉禾里。旧名仙源,宋庆元间,改今名。(已上二十四桥俱县西。)瀛州桥宋庆历间,邑人虞坤建。石址木梁,酾水为七道,上覆以屋三十间。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成化间,府同知李明檄知县海澄重建,未及就,澄起为御史,知县汪律踵而成之,祭酒王濬为记。西安桥旧名杨柏。正统十三年,里人张善安建。(上二桥在三桂里。)虎溪桥元延祐四年,里人翁义建。国朝景泰元年,里人丁仕显重修。荷墩桥元至正间里人范得建。吕公桥元至正十五年,里人吕五建。(上三桥在兴贤下里。已上五桥俱县南。)福地桥崇德桥(上二桥俱洪武间僧斯可建。)福仙桥永乐六年,僧正因建。里仁桥元至正间建。(上四桥在崇仁得里。)南屯桥洪武三十一年,里人彭翊建。回潭桥永乐十一年,里人柳伯善建。(上二桥在建忠里。)横金桥宋时建。国朝正统五年,义民徐德润重建。湖龙桥宋时建,国朝景泰六年重建。(上二桥在崇文里。已上八桥俱县北。)同文桥旧名宝定。兴文桥旧名虎溪。(上二桥在书市之南,俱成化十五年知县海澄重建,改今名。)云衢桥在书坊。宋时建,蔡沉书匾。谢枋得诗:“长虹跨陆登云衢,会通四海同车书。”又崇泰里亦有桥名云衢,蔡九峰建。庆祥桥会通桥(上二桥俱成化十六年知县海澄重建。)跻云桥成化七年,知县刘渊重建。状元桥景泰三年重建。郡志云:“因叶齐、叶祖洽父子状元,故名。”今按:祖洽,邵武泰宁人,与齐异郡,非父子也;而此云然,盖世俗传闻之误,志者弗察尔。(上八桥在崇化里。)朱阳桥元至正九年,里人李敬建。升龙桥元至正九年,里人江子卿建。清溪桥永乐四年,里人欧晓建。龙津桥永乐六年,里人陈和建。(上四桥在崇政里。)玉虹桥元大德八年,里人陈贵建。横塘桥元至正二十五年,里人章子名建。从心桥元至正十五年,道士郑觉清建。马坋桥水南桥(上二桥俱元至正间里人黄仲可建。)阜龙桥永乐十二年,知县陈宗源建。(上六桥在兴贤中里。已上一十七桥俱县西南。)水亭桥洪武十七年,里人张仲修建。太平桥洪武三十五年,里人范氏女建。通安桥元大德三年,僧智明建。横步桥元至正二十五年,里人蔡彦清建。莲溪桥永乐十五年,里人熊伯玉建。善政桥洪武二十七年,僧清心建。善济桥洪武十四年,道士有济建。洪山桥元大德五年,僧志溥建。石田桥洪武十一年,僧师钦建。渡汝桥洪武二十年,张仲修建。下庵桥洪武二十年,里人张仲英建。驻锡桥宋宝庆间建,元白玉蟾书匾。芹溪桥一名龙潭。元至正二十四年,里人丘晏建。(上一十三桥在乐田里。)丁家桥在三衢里。元大德四年,里人丁伯容建。(已上一十四桥俱县东北。)梅溪桥双溪桥(上二桥俱洪武八年主簿镏源建。)顺路桥洪武二十九年,知县宋添祐建。(上三桥在县西北北乐里。)清泰桥在县西。宋咸淳八年建,名后山桥,元改今名。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水。佛母桥在县西南兴贤上里。洪武三年,里人黄子顺建。正统十四年毁于寇。童游渡在县东同由里。后山渡马铺渡(上二渡在崇泰里。)麻沙渡在永忠里。(已上三渡皆县西。)南岸渡富石渡长滩渡溪口渡(上四渡在三桂里。)神前渡亭村渡(上二渡在兴贤下里。已上六渡俱县南。)南林渡在崇任得里。将口渡酎口渡(上二渡在崇文里。已上三渡俱县北。)上角渡沅尾渡潭头渡(上三渡在县东南均亭里。)
校注
1康熙《福清县志》作“龙图学士”。
2康熙《福清县志 地舆》作“刘峤”。
3道光《罗源县志 津梁》作“宋嘉定间建,成化十一年陆睃修”。
4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石址木梁”。
5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南才里”。
6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宋陈公质”。
7嘉靖《建宁府志 津梁》作“为址一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