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字元晦,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0年),祖籍徽州(今安徽歙縣)婺源(今屬江西)人。他的父親朱松在福建南劍(今南平)的尤溪縣做縣尉時,他出生在尤溪。宋寧宗慶元六年(一二00年)死於建陽。
朱熹十九歲中進士,做過五任地方官。二十四歲在泉州同安縣任主簿,二十八歲去職。自此以後一直到五十歲以前,他只擔任過一些有官無職的閒差事。五十歲時任知南康軍約兩年。五十二歲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約一年,因彈劾唐仲友與宰相王淮不和辭職。六十一歲知漳州,推行經界清丈田地,為當地豪強所阻,任職一年多就卸任了。六十五歲知潭州,半年後被召至朝廷任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歷時僅四十天,因上疏告韓侂冑被免職還鄉。六十七歲又被胡紘、沈繼祖彈劾宣揚偽學而落職罷祠,因學術思想連掛名的官也丟了。七十一歲時在學禁的空氣壓力下去世。
朱熹一生實際從政的時間並不多,正如宋史朱熹傳所概括的:「熹登第五十年,仕於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他的大半生都從事於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他任同安縣主簿時就有青年跟隨學習,一直到五十歲以前,從學的弟子為數不多。他五十歲任知南康軍,復建白鹿洞書院,經常與「諸生質疑問難,誨誘不倦」。五十四歲在福建崇安武夷山下建武夷精舍,「四方士友來者甚眾」。六十一歲知漳州,刊印四經四子書,經常到州學「訓誘諸生」。六十五歲知潭州,修復嶽麓書院,「治郡事甚勞,夜則與諸生講論,隨問而答,略無倦色」。後來回到建陽考亭,修建滄州精舍,「學者益眾」,(以上引文見朱子年譜)最多曾達到數百人。這時他已安心在此講學終生,曾寫滄州歌一首抒懷,其中有句云:「春盡五湖煙浪,秋夜一天雲月,此外盡悠悠。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州」。(朱文公文集卷十水調歌頭)朱子語類中的問答語錄,就是他一生從事教育所保存下來的師生問答的記錄。
(一)
在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中,朱熹首先是作為宋、明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集大成的人物著稱的。他的哲學思想,從宋代末一直到清代晚期為止的七百年中,都占有統治地位,成為幾個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學。朱子語類中相當多的卷數都是直接闡述他的哲學觀點的。
從世界觀說,他認為宇宙的最高存在或本體就是太極,整個世界萬物都是太極產生的,所以說:「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柢也。」(太極圖說解)宇宙的本體就其具有無聲無臭之妙,不能為感性認識所把握而言,叫做無極;就其能產生世界、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而言,叫做太極。太極是無限的、永恆的、絕對的,所以說:「太極只是個一而無對者。」(語類卷一百)太極又是至善的,所以說:「太極祇是個極好至善的道理,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表德。」(語類卷九四)太極有動有靜,「靜即太極之體也,動即太極之用也」,(同上)一動一靜而兩儀分,一變一合而五行具,從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太極圖說解)
太極是絕對的本體,從而必然產生陰陽天地萬物,這是就宇宙的本源說的。若就具體事物的構成說,則太極與陰陽不可分,所以說:「自現在之事物而觀之,則陰陽函太極;推其本,則太極生陰陽。」(語類卷七五)具體事物生成時,太極與陰陽相結合而不可分,這也就是說,「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語類卷一)朱熹認為理與氣不可分,似乎是一種二元論,但他又說,在理氣的關係中,究竟是以理為本:「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同上)再則,照朱熹的看法,「理為不生不滅」,(語類卷一二六)而氣卻是有生有滅,並不斷由理產生氣:「然氣之已散者,既化而無有矣,其根於理而日生者,則固浩然而無窮也。」(朱文公文集卷四五答廖子晦)至于理與事的關係,他更明確提出「未有這事,先有這理」。(語類卷九五)由此可見,朱熹的哲學體系為客觀唯心主義的理一元論還是很清楚的。
朱熹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理一分殊,他說:「祇是此一個理,萬物分之以為體。萬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然總又祇是一個理,此理處處皆渾淪。」(語類卷九四)這也就是他所說的「物物有一太極,人人有一太極」。(同上)朱熹所謂理一的理與分殊的理之間的關係,既不是一般和特殊的關係,也不是全體和部分的關係,而是一種帶有神秘主義性質的類似大宇宙與小宇宙的關係。這種關係他無法運用邏輯分析加以說明,而只能借用月印萬川的比喻來描述。他說:「釋氏云:『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這是那釋氏也窺得這些道理。」(語類卷十八)實際上,朱熹引用玄覺禪師的永嘉證道歌,並不僅僅是玄覺也窺得這些道理,而是他和程頤吸收了玄覺等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作為他的太極說的一個根本觀點。從朱熹主張理一分殊和理雖不生不滅而氣有生有滅的這些觀點看,過去有些學者將朱熹的理氣學說與亞里士多德所謂形式和質料作類比,並不完全恰當。
朱熹的世界觀的這些基本觀點,追溯源流,他的太極說來自周敦頤,他的理一元論來自二程,他又吸收了張載關于氣的某些觀點,並將氣表面上列在與理同等地位。他編輯近思錄與伊洛淵源錄,將周、程、張、邵等並列,表明他繼承和綜合了他們的各種觀點,組成一個龐大的體系,因此,在語類中有不少卷數記載他與弟子們討論他們的著作和思想的語錄,實際上也是對他自己的哲學觀點的闡述。
從認識論說,他繼承了程頤格物窮理的思想,認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補大學格物傳)他所謂的格物,就是指「或考之事為之著,或察之念慮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講論之際」。(大學或問)他所謂的窮理,就是「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同上)格物窮理的認識過程,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今日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的漸進階段。在這個階段,既包括直接接觸事物的「格物」,「以事之詳略言,理會一件又一件」,從而獲得感性認識;又包括運用邏輯推理的「窮理」,「以理之深淺言,理會一重又一重」,「因其已知而及其所未知,因其所已達而及其所未達」,從而獲得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