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微第十三
慎微〔一〕第十三
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二〕,必步增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斷而顛陷也〔三〕,必陂池而稍下焉〔四〕。是故積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五〕;積下不已,必極黃泉之深〔六〕。
〔一〕
○鐸按:“盡小者大,積微者著。”然積善未必昌,而積惡則必致危亡,論政者所以尤戒慎於積惡也。賈子審微既揭其旨於前,節信此篇復申其義於後,慎微之教,亦幾於備矣。
〔二〕
“成而”舊倒。山海經西山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漢書敘傳班彪王命論云:“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文選作“倔起”,李善注云:‘埤蒼曰:“倔,特起也。”’“崛”與“倔”同。
〔三〕
說文云:“陷,高下也。一曰陊也。”
〔四〕
史記司馬相如傳云:“陂池貏豸”,索隱引郭璞曰:“陂池,旁穨之貌。”按池,讀為“”。傳又云:“罷池陂。”即“貏豸陂池”也。○鐸按:亦作“陂陀”,爾雅釋地:“陂者曰阪”,郭注:“陂陀不平”是也。陂池、貏豸、罷池、陂、陂阤,並以疊韻表義,故無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