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攻下諸方,亦痘中所不可無,惟必不得已然後用之,勿得視以為常也。血虛秘結,大便不通者,四順清涼飲。裏實多滯秘結者,前胡枳殼湯。表裏俱實,大便不通者,柴胡飲子。血熱便結毒盛者,當歸丸。
凡痘已出盡,內無不虛,蓋隨痘而為托送者,皆元氣也。使於此時,不知培補化源,則何以灌漿?何以結痂?何以收靨?倘內虛無主,將恐毒氣復陷,無不危矣。若痘之稀疏者,氣血之耗,猶為有限,若痘之多而甚者,其氣血內虧,必更甚矣。此不可不預為之防也。
平順之痘,毒原不甚,既出之後,內本無邪,此輩原不必治。無奈父母愛子之切,且不識病之輕重,故必延醫診視。既延醫至,無不用藥。既已用藥,無匪寒涼。在彼立意不過,曰:但解其毒,自亦何妨?不知無熱遭寒,何從消受?生陽一拔,胃氣必傷,多致中寒泄瀉,猶云?熱下利,更益芩,連,最可恨也。又如痘瘡初見發熱,每多不審虛實,止云速當解毒,凡於十日之外,多有泄瀉而致斃者,皆此輩之殺之也。冤哉,冤哉!余見者多矣,故筆諸此以為孟浪者戒。
痘在肌肉,陽明主之,故自出齊以後,最不宜吐瀉,與其救治於倒陷之後,孰若保脾土於未壞之先?故凡生果茶水之類,皆宜慎用,而寒涼之藥,尤不可不慎也。
治痘須辨其證,大都濕多則泡,血熱則斑,氣不足則頂陷,血不足則漿毒不附,裏實大補則生癰毒,表實大補則不結痂。裏虛不補則內攻而陷,表虛不補則外剝而枯。但使周身氣血活潑無礙,則雖密亦不難治。故惟貴得中,勿使偏勝,則寒熱虛實,自無太過不及之患,斯足云盡善矣。
秘傳治痘之法,首尾當以四物湯為主,隨證加減用之。惟肚腹不實者須遠當歸,但將全劑通炒微焦,則用自無礙,且復有溫中煖脾之妙。
首尾皆忌汗下,此先哲治痘之心法。蓋妄汗者,必傷陽氣,陽氣傷則凡起發,灌漿,收靨之力,皆失所賴,此表虛之為害也。然表虛者,猶賴裏氣完足可以充之,裏虛則根本內潰,衛氣亦從而陷,無策可施矣。故古人深以汗下為戒,誠至要之旨也。然此以常道為言,非所以應變者設。遇外感寒邪,腠理閉密,其出不快,其發不透者,若不用辛甘發散之劑以通達肌表,則痘有壅遏之患矣。
又若有大小便秘結,而毒有留伏不達者,不與苦寒泄利之藥以疏通臟腑,則有脹滿煩躁,焦紫黑陷等患矣。故當察其虛實,審其常變,當汗則汗,當下則下,中病則已,無過其制。若無汗下之證,則必不可妄用汗下,以賊人之命也。務得其宜,然後謂之明醫,而福自有歸矣。
萬氏曰:解其火毒,恐鬱遏而乾枯,養其血氣,欲流行而舒暢。按此說誠善。然所謂火毒者,以實熱為言,若火有虛實真假,則不得概認為火毒。
程氏曰:痘瘡出自六腑,先動陽分,而後歸陰經,其本屬陽,故多發熱而陰血虛耗者多也。首尾當滋陰補血為主,不可一毫動氣,貴從緩治,所以白朮,半夏之燥悍,升麻之提氣上衝,皆不可輕用也。且痘瘡多有血熱者,故宜用四物湯加芩,連之屬,以養其陰而退其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