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
经义
《至真要大论》曰: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脉解篇》曰:太阴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经脉篇》曰: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所至,为呕涌。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肝脉缓甚为善呕。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
《四时气篇》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刺禁论》曰: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诊要经终论》曰: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