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经义
《金匮真言论》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湿胜则濡泄。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
《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百病始生篇》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经脉篇》曰:脾所生病,心下急痛,溏、瘕、泄。肝所生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
《宣明五气篇》曰:大肠小肠为泄。
《厥论》曰: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