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赵氏曰。于于。自足貌。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言大不惭。无必为之志也。志发于四野者。放旷而肆志也。举措罔顾是非者。恣意妄行。颠倒从违也。自用者。言不式古。行不遵先也。虽败而无常悔者。阳刚而矫强也。阳在外。故偏阳之人。好夸张于外。而无内之实行也。
少阳之人。是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赵氏曰。是谛好自贵者。好自审为贵也。有小官则高者。妄自尊高也。好外交而不内附者。阳性之外务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惋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赵氏曰。居处安静者。恬虚无也。无为惧惧。无为欣欣者。心安而不惧。志闲而少欲也。惋然从物。或与不争者。与物无竞。与世不争也。与时变化者。随世变迁。所谓禹稷颜回同道也。居尊而谦。其德愈光也。谭而不治者。无为而治也。至治者。不治之治也。此阴阳和平之象。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则心正身修。而可以平治天下矣。
古之善用针灸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偏阳之人。泻阳补阴。偏阴之人。泻阴补阳。此言针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挽回天地阴阳之造化者也。
朱卫公曰。阴阳之气皆从下而上。古之善灸者。能启阴阳之气以上行。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
缓筋而浓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赵庭霞曰。太阴之人。多阴无阳。故其阴血浓浊。阳气者。通会于腠理。无阳。故卫气所行之涩滞也。阴血多。故筋缓。血多气少。故皮坚而浓。此阴阳不和之剧。不之疾泻。不能移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