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难(去声下同)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处)独(照上皆字)取寸口。(手鱼后却行一寸即经渠大渊二穴之分)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诊)法。何谓也。然(然然诺之然此书字例下皆仿此)寸口者。(诸)脉之大会(地)
手太阴(肺)之脉动也。(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又云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按此篇开卷第一义。寸口一名气口。又名脉口。凡诊脉之法。灵素所述。盖非一道。或以气口人迎言。或以三部天人地言。或寸脉尺肤。相对言之。人有肾原之气。胃阳之气。此难所言。独主胃气。盖水谷入口。则脉道以通。无病则冲和之气自见。若有病则随其邪之浅深。各为脉变。凡人身者。一原气焉耳。故其有病也。诸经皆为此变动。况肺朝百脉。脉会大渊。则全为胃气之先容。此所以不取他脉。而独取寸口。以决脏腑之死生者。然明诊脉之要。专在此耳。
人一呼脉行三寸。(左右各一寸半下同)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刻)水下百刻。荣卫行阳(昼)二十五度。行阴(夜)亦二十五度。为一(大)周也。故五十度复(回)会于手太阴。(大渊之地)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诊)法取于寸口也。
此承上节言。诸脉会于寸口。凡血气之一周身者。以满水计。则二刻。以息数。则二百七十。以脉度。则一十六丈二尺。是特示昼夜五十营之理尔。若夫诊脉之法。则素问所谓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润以大息。是也。盖举壮岁无病者。以为准焉。至若老幼。则无拘是法。当知老自老。幼自幼。固有血气盛衰之分。而脉亦为之增减。
故料五动内外。以定平脉。是言外之意也。且察脉之变。藉医之气息为法。故素问曰。常以不病调病患。是也。此段虽未言及诊脉之法。然其意亦暗寓中矣。
(第二)难曰。脉有尺寸。(二部)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前曰大会此曰大要会可见要一字有差别)
从关(手腕后高骨处)至尺(泽)是尺(肤)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大指掌骨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口)为尺。分尺(肤)为寸。故阴得尺(肤)内一寸。(动脉)阳得寸(口)内九分。(动脉)尺寸(二部)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此篇始以鱼后一寸九分之动通称寸关尺三部)
按一难已举一部寸口。以决脏腑之死生者。以肺朝百脉。非若余十一经之比。盖取太极未分之象焉。此篇分寸尺立论者。脉中既有阴阳进退之理。故于一脉中分关前关后。以立尺寸阴阳之位。盖见太极分为两仪之象也。故九为寸阳。
十为尺阴。立关以为寸尺之界。合则一寸九分。即三指点按之位也。孙思邈以寸关尺三部。为岐伯之言。然内经无所见焉。其有尺寸之名者。尺是尺之肤肉。寸即寸口一部之脉。分寸口尺内为三部者。盖难经之所创也。圭斋欧阳氏云。切脉于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蕲水庞安常。亦谓越人取手太阴之行。度鱼际后一寸九分。以配阴阳之数。此说俱为得之。滑注所引。即释字家说。非古义也。一二难统论建三部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