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寸)有脉。下部(尺)无脉。其人(必)当(有)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倦)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脉)譬如(二字旧本误在人之有尺之上今从滑注移于此)树之有根。枝叶(比寸)虽枯槁。
根本(比尺)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此一节旧本误出于第十四难之末今以文理考则当属于上文故僭移于此)
按此因上文言上下部脉自有本末之理。所谓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是主邪气。故有未必有。无未必无。益是饮食隔塞中焦。不得磨旋。则上焦不清。下焦不通。故脉溢上而侵心肺之分。是以其人当吐。然则上部有脉。是谓有邪脉也。
其无脉者。亦当一旦隔塞而不见焉。若既有吐。则上下俱通。而其无脉处。还复相见。若夫不吐则下焦无气。而肾肝殆绝。故曰死矣。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者。是主正气。故无是真无。有是真有。盖虽上焦受邪。心肝为是渐虚。然下焦未衰。肾肝之气。犹有茁然者。纵使枝叶枯槁。然根本既已有气。则何死之有。故曰虽困无能为害。此篇有无二字。特有二义。若为一例观之。则不啻局促不通。反失立论之旨。何者。下部已无脉。而上部独有焉。则外关内格惟肖。上部脉绝。而下部独见焉。则内关外格何别。滑注所载诸说。随文为解。未曾免疑。学人审诸。
(第五旧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寸)吸入肾与肝。(尺)呼(寸)吸(尺)之间。
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关)浮者阳也。(表)沉者阴也。(里)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起一浮分为两象之间)然浮而大散者。心也。(阳中之阳)浮而短涩者。肺也。(阳中之阴)肾肝俱沉。何以别之。(又一沉分为两象)然牢而长者肝也。(阴中之阳)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阴中之阴)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不浮不沉阴阳界限故谓之中)是阴阳之法也。
按此篇立论。心肺脉俱浮。见寸为常。肾肝脉沉。见尺为常。脾脉。见于两关。不偏不倚。故曰其脉在中。中者。
关位也。此不言寸尺。专以呼吸言者。盖前篇既论三部各配五脏位置。故此独以呼吸言。越人已谓肾间动气。呼吸之门。
则呼自齐下阅历诸脏。而出于鼻。吸亦自鼻孔入达五脏。而极于齐下。所谓呼出心肺。吸入肾肝者。亦互文耳。自此而下。专言脉象。此篇先举浮沉二脉。以示表里阴阳。
脉有一阴一阳。(沉滑)一阴二阳。(沉滑长)一阴三阳。(浮滑长时一沉)有一阳一阴。(浮涩)一阳二阴(长沉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