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中行十五穴
腹部中行十五穴(图缺)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令人毕世少心力。
此穴大难针。大好手方可下针。不然、取气多令人夭。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肥人倍之。忌同。明下云、灸三壮。素注、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刺。人无蔽骨者。从岐骨际下行一寸。
巨阙心之募。在鸠尾下一寸。鸠尾拒者。少令强一寸中。人有鸠尾拒之。针六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可灸七壮。止七七。忌同。
上脘(一作管。)在巨阙下一寸。当寸五分。去蔽骨三寸。(明云。去巨骨三寸。)针八分。先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日灸二七壮至百壮。未愈、倍之。忌同。明下云、三壮。(千。一名胃管。)
中脘一名太仓。胃之募。在上脘下一寸。上纪者、中脘也。针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灸二七壮。止百壮。忌同。明云、日灸二七壮。止四百。(千。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胃管下一寸。)
按气穴论注云、中脘居心蔽骨与脐之中。(上下各四寸。)刺入寸二分。与铜人稍异。宜从铜人为稳。其曰胃之募。盖饮食蓄积于此也。予尝苦脾疼。尝灸此穴。觉冷气从两胁下而止。至灸处即散。此灸之功也。自后频灸之。亦每教人灸此。凡脾疼不可忍。饮食全不进者。皆宜灸。(难疏。府会太仓。府病治此。在心下四寸。)
建里在中脘下一寸。针五分。留十呼。灸五壮。明云、针寸二分。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二百。
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若水病灸大良。可灸七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