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
论
《内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
愚按:经文溲字下,必缺一涩字。溲即尿也,溲涩而便脓血者,言病因也,盖血因气滞,而大小二便俱不利耳。气行而血止者,言治法也。故河间阐明其说,所谓和气则后重自除,而用木香、槟榔、枳壳等药以和之,即此意也。
河间曰: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风邪外束宜汗之, 溏为痢宜温之。又曰: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夫古方以泻痢滚同论治,朱紫混淆,殊不知泻属脾而痢属肾也。丹溪曰:先水泻而后脓血者,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者,此肾传脾,微邪易愈。是皆先哲之格言,以为后学之绳墨,医者其可不详究乎。
脉法
《脉经》云: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洪大数身热者死。
又曰:肠 筋挛,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而紧者死。
方法
丹溪曰:痢赤属血,自小肠来;白属气,自大肠来。
《原病式》曰:痢为湿热甚于肠胃怫郁而成,其病皆热证也。俗以痢白为寒,误也,如热生疮疖而出白脓,可以白为寒乎?阴阳水火,一高则一下,一盛则一衰。若以白为寒赤为热,则兼赤白者,乃寒热俱甚于肠胃之间而为病乎?况下迫窘痛小便赤涩而痢白者必多有之,为热明矣。世有用辛热药而愈者,盖辛甘发散,热主出行,故病微者则郁结开通,气和而愈;若病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矣。故治痢者,必用寒以胜热,苦以燥湿,微加辛热佐之,以为发散开通之用,如此固无不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