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主治心法
产后诸病,忌用白芍药、黄芩、柴胡。内恶物上冲,胸胁痛者,大黄、桃仁。血刺痛者,当归。内伤发热,黄连。渴者,白茯苓。一切诸病,各根据前法,惟渴去半夏,喘嗽去人参,腹胀忌甘草。
妇人带下,举世皆曰寒,误之甚矣。所谓带下者,任脉之病也。经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于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注言: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络而上,然其病所发,正在带脉之分,而淋沥以下,故曰带下也。
其赤白说者,〔与〕痢义同,而无〔独〕寒者。法曰:头目昏眩,口苦舌干,嗌咽不利,小便赤涩,大便涩滞,脉实而数者,皆热证也。
(十二)小儿
小儿但见上窜及摇头切牙,即是心热,黄连、甘草。目连闪,肝热,柴胡、防风、甘草。若左腮红,是肝风,与钱氏泻青丸。〔右〕腮红,肺热,与泻白散。额上红者,是心热,与黄连一味。鼻上红,是脾热,与钱氏泻黄散。颏上红者,肾热,知母、黄柏皆二制,甘草炙。
凡〔治〕小儿病,药味与大人同,只剂料等差少。如见腮、目胞赤,〔呵〕欠,嚏喷,惊悸,耳尖、手足梢冷,即是疮疹。三日后其证不减,亦不见疮苗,即以柴胡、升麻、甘草,〔加〕生姜煎,慎不可投以寒凉利脏腑之剂,使疮不能出,其祸不可〔测〕。
凡养小儿,酒肉油腻生硬冷物及生水等,不可食,自无〔疳〕癖二证、惊风搐者,与破伤风同。
(十三)潮热
潮热者,黄连、黄芩、生甘草。辰戌时发,加羌活;午间发,黄连;未间发,石膏;申时发,柴胡;酉时,升麻;夜间,当归根。若有寒者,加黄 、人参、白术。
(十四)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