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
○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
○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糜。(《素问》)
胆液泄则口苦。(《灵枢》)
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难经》)
哲言
口之味:热胜则苦,寒胜则咸,宿食则酸,烦躁则涩,虚则淡,瘅则甘,郁则臭,凝滞则生疮。口之津液,通于五脏,脏气偏胜,则味应于口。(《得效方》)
口病有疮、有臭、有干、有渴,为苦、为酸,诸味不同。方书多以口病为热证,然其中亦有似热非热,及劳伤无火等证,所当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