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实原于土虚。盖化水者,气也,其职在肺,化气者,水也,其职在肾,阳衰土湿,则肺失清降而气不化水,肾失温升而水不化气,于是痰饮作矣。痰饮浊瘀,肺气不布,隔碍壅阻,于是咳嗽生焉。治咳嗽者,去其痰饮,治痰饮者,培其土气,培土气者,疏木而泄水,缘水侮木贼,中气湿寒,此痰饮咳嗽所由来也。然则苓桂术甘,实为痰饮主方,自此随证而化裁之,温凉补泻,意悉法周,虽百虑而不一致,实同归而非殊途也。
后世庸工,凡临咳嗽,必用清润,至于滋湿伐阳,茫然不知,久而土崩人亡,未有幸脱者。百试不验,而千古皆同,此辈方心,不可鉴也。
痰饮一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处所不同,名目亦殊。义详下章。
痰饮二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其人素日肌肉丰盛,今忽瘦削,此由脾虚不能化谷,食宿水停,肌肉不生也,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如此谓之痰饮,饮之行走于心下小肠之间者也。饮后水流胁下,咳唾鼓动,牵引作痛,如此谓之悬饮,饮之空悬于肝胆之经者也。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化汗外泄,而不得汗出,水浸肢节,身体疼重,如此谓之溢饮,饮之流溢于四末者也。咳嗽气逆,倚物布息,气道短促,不得眠卧,营卫郁遏,其形如肿,如此谓之支饮,饮之支结于胆经而伤及肺脏者也。支饮或左或右,偏而不正,如树木之枝,在木干之旁。在左则右倚物息,在右则左倚物息。以足少阳之经,下胸贯膈而循胁,位在胸侧,水饮阻格,胆经不降,逆冲肺部,肺无布息之地,故咳喘而不卧也。
痰饮三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