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医统本作“上”)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寒在内而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结硬。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而长。长者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医统本作“王”)故云(医统本作“为”)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赵本有“桂枝汤方”详见卷二)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