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寸以候外,尺以候内;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寸口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者,胃有宿食里气不和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赵本无“宜”字)下之,与(赵本作“宜”)大承气汤。
伤食则恶食,故不欲食,如伤风恶风、伤寒恶寒之类也。
下利瘥后,(赵本无“后”字)至其年月日(赵本有“时”字)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秋,则肺先受之。假令春时受病,气必伤肝,治之难(医统本作“虽”)愈,邪有不尽者,至春时元受月日,内外相感,邪必复动而痛(医统本作“病”)也。下利为肠胃疾,宿积不尽,故当下去之。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赵本无“之”字)乃愈,宜大承气汤。
《脉经》曰∶滑脉者,为病(熊校记∶脉滑者为宿食也。汪本宿误病)食也。下利脉滑,则内有宿食,故云当有所去,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赵本有“大柴胡”三字)汤。
《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可下之。腹中满痛者,里气壅实也,故可下之。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赵本作“之解”)宜大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