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六十六条 方二十太阳一经,风寒所始,营卫二道,各自中伤,风则中卫,故以卫中风而病者为上编,然风之为风,其义不一,故其为病,最为居多,所谓中风者,乃风寒暑湿之风也。与诸家方书之所谓中风云者,义不相同,诸家方书之所谓中风。盖素问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之风也。彼但以其所谓者为中风云耳,其于在此之所谓中风云者则无闻焉,二义辨论精切,详悉分晓,惟有此书,自此以下。知此义者,李明之而已,此义不明而欲求以言医,犹缘木求鱼耳,其如医何。(此篇旧本第五,而次辨脉伤寒例痉湿 诸篇之下,然世传诸篇,皆叔和所述,今案伤寒例一篇,则又疑非叔和语,夫以叔和编经,奚恁后经而先已,必后之赘附,遂致颠倒错乱,故条辨之,以复其初云。)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强,群养切,恶,影固切,下皆仿此,太阳者,膀胱经也。其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荣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也。难经曰:浮,脉在肉上行也。滑氏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为病在太阳之诊也。项,颈后也。强痛者,皮肤荣卫一有感受,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表而郁于表,故不胜,复被风寒外迕而畏恶之,及其过表而入里,则不复恶,仇雠之义也。此揭太阳之总病,乃三篇之大纲,以下凡首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而言之也。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恶,与恶寒之恶同,中,音众,下皆同,太阳病,上条所揭云云者,是也。后皆仿此,发热,风邪干于肌肤而郁蒸也。汗出,腠理疏,玄府开而不固也。恶风,大意见上,此以风邪郁卫,故卫逆而主于恶风,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风性柔和,所以然也。中,当也。风,谓天之八风也。言既有如上条所揭云云之太阳病,加之发热汗出恶风而脉缓者,则其病乃是触犯于风而当之也。
灵枢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此之谓也。然风之为风,其性属阳,其中人也。从卫而入,卫气道也。风之所以从卫入者。卫亦阳,从其类也。此承上条而又再揭太阳分病之纪一,乃此篇之小总,篇内凡首称太阳中风者,则又皆指此而言也。下条乃释此条之义以出其治,余则或申此义与凡此条之众目耳,中篇下编,其为证候,与此虽不同,其为节目,在彼则亦然,乃太阳之大三辨也。而各篇之中,其条目则各自又有辨焉,皆风寒之分别也。学人诚能潜心涵泳,体认的当,则风寒之是非。然明白矣。尚何独断之难能哉。
(三)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