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乃因疲劳汗出。而阳气一伤。卧不时动摇。而阳气再伤。于是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经云。邪入于阴则痹也。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则邪之征也。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而痹之为病。血既以风入而痹于外。阳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必针以引阳使出。阳出而邪去。邪去而脉紧乃和。血痹乃通。以是知血分受痹。不当独治其血矣。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
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为言。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即阳不足而阴为痹之象。不仁者。
肌体顽痹。痛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黄 、桂枝五物。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 桂枝五物汤方
黄 (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
阳气者。烦劳则张。故脉大。劳则气耗。故脉极虚。李氏曰。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