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
丁曰。其部非独言寸为阳尺为阴也。若以前后言之。即寸为阳部。尺为阴部。若以上下言之。曰肌肉上为阳部。肌肉下为阴部。今阴虚不足。阳入乘之。故阴部见阳脉。其脉乘时见沉涩而短。(按此乘字疑衍。)此是阳中伏阴也。
杨曰。谓尺中浮滑而长。
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
丁曰。寸口之内。肌肉之上。时见沉涩短也。
杨曰。尺中已浮滑而长。又时时沉涩而短。故曰阳中伏阴。寸口关中沉短而涩也。
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丁曰。寸口之内。肌肉之下。脉时见浮滑而长者。是阴中伏阳也。
杨曰。寸关已沉短而涩。而时时浮滑而长。故曰阴中伏阳也。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