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论第六十二篇
经,经脉也。十二经脉,内通五脏六腑,外络三百六十五节,相并为实,相失为虚,寒热阴阳,血气虚实,随其病之所在而调之,是为《调经论》也。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举刺法之泻有余、补不足以为问,盖欲调和其经脉也。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神气血形志,各有有余,各有不足,凡此有余不足之气,不相同等,故于下文详论之。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百病之众,有余不足,不止于五,故言人身有五内之精,营运之气,腠理之津,骨属之液,手足之四肢,上下之九窍,肝心脾肺肾之五脏。形体之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 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大谷小溪之三百六十五节,合之乃生百病。是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止有五,不足亦止有五,凡此百病之众,果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下五脏,如字。百病之生,不外五脏,故皆生于五脏也。脏者,藏也。夫心藏神,则神有余不足,心所主也。肺藏气,则气有余不足,肺所主也。肝藏血,则血有余不足,肝所主也。脾藏身形之肉,则形有余不足,脾所主也。肾藏志,则志有余不足,肾所主也。合神气血肉志,而此成形,犹言此形乃成也。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