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五《刺节真邪篇》。又自“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至“真气存”,见《甲乙经》卷五第二。自“请言解论”至“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大热遍身”至“所谓推而散之者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二。自“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至末,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惟自“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以下至末,袁刻及别钞本均缺,平从日本仁和寺宫御所藏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补入,经文杨注缺而复完,洵堪宝贵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疾有时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五法须①别为章也。瘅,热病也,音丹。
平按:“时痈”《灵枢》、《甲乙》作“持癃”。“有容大者,有狭小者”,《甲乙》无“容”、“狭”二字。
①“须”,盛文堂本作“题”;仁和寺本虫蚀不完,观其剩形,似“须”字。
凡刺痈邪,无迎陇,
陇,大盛也。痈之大盛将有脓,不可迎而泻之也。
平按:“无迎陇”上,《甲乙》有“用铍针”三字。
易俗移性不得脓,诡道更行,行去其乡,不安其处所乃散亡,
易其常行法度之俗,移其先有②寒温之性,更量脓之所在,上下正傍,以得为限,故曰去其乡,不安于处一,病乃散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