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阳起于五指之表”《素问》作“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新校正云:“《甲乙》‘阳气起于足’作‘走于足’,‘起’当作‘走’。”今本《甲乙》仍作“起”。按: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自以“走”字为允。又《素问》、《甲乙》“表”下有“阴脉者”三字;“而热”,“热”字作“聚”,巢氏亦作“聚”。注“表者”,“者”字袁刻脱。“今足下”,“今”字袁刻作“令”。
黄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始,上于膝下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寒。黄帝曰:善。
五指里,阴也。膝下至于膝上,阳也。今阳虚阴胜之,故膝上下冷也。膝上下冷,不从外来,皆从五指之里,寒气上乘冷也。
平按:“必从”,“必”字袁刻脱。“始,上于膝下”《素问》、《甲乙》作“而上于膝者”。又《素问》“皆从内寒”,“寒”作“也”,《甲乙》无“寒”字,巢氏作“皆从内寒”,与本书同。
黄帝曰:寒厥何失而然?
厥,失也。寒失之气,何所失逆,致令手足冷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也,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衰,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大便处为后阴,阴器为前阴也。宗,总也。人身大筋总聚以为前阴也。手太阴脉络大肠,循胃口,足太阴脉络胃,手阳明脉属大肠,足阳明脉属胃,手足阴阳之脉,皆主水谷,共以水谷之气资于诸筋,故令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足阳明等诸脉聚于阴器,以为宗筋,故宗筋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为阳,故人足阳明春夏气盛;秋冬为阴,故人足太阴秋冬气盛也。
平按:“前阴者,宗筋之所聚”《甲乙》作“厥阴者,众筋之所聚”,《素问》新校正云:“《甲乙》作‘厥阴者众筋之所聚’。全元起云:‘前阴者,厥阴也。’与王注异,亦自一说。”巢氏“阴”上无“前”字。“阳气多”,“多”字原钞不全,《素问》、《甲乙》、巢氏均作“多”,袁刻作“盛”。“阴气衰”,“衰”字《素问》、《甲乙》均作“少”。
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未能复,精气溢下,邪气且从之而上,气居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故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