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草
(宋《嘉 》)
【释名】金钏草(《图经》)、凤尾草(《纲目》)、七星草。
时珍曰∶即石韦之有金星者。《图经》重出七星草,并入。
【集解】禹锡曰∶金星草,西南州郡多有之,以戎州者为上。喜生背阴石上净处,及竹箐中少日色处,或生大木下,及背阴古瓦屋上。初出深绿色,叶长一、二尺,至深冬背生黄星点子,两两相对,色如金,因得金星之名。无花实,凌冬不凋。其根盘屈如竹根而细,折之有筋,如猪马鬃。五月和根采之,风干用。
颂曰∶七星草生江州山谷石上。叶如柳而长,作蔓延,长二、三尺。其叶坚硬,背上有黄点如七星。采无时。
【气味】苦,寒,无毒。颂曰∶微酸。
崔 曰∶制三黄、砂、汞、矾石。
【主治】发背痈疮结核,解硫黄丹石毒,连根半斤,酒五升,银器煎服,先服石药悉下。
亦可作末,冷水服方寸匕。涂疮肿,殊效。根浸油涂头,大生毛发(《嘉 》)。乌髭发(颂)。
解热,通五淋,凉血(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