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论
角调唱,呜咽悠扬。
宫调唱,典雅沉重。
越调唱,陶写冷笑。
有子母调,有姑舅兄弟,有字多声少,有声多字少,所谓一串骊珠也。比如仙吕《点绛唇》、大石《青杏儿》、人唤作杀唱的刽子。
有爱唱的。有学唱的。有能唱的。有会唱的。有高不揭,低不咽。有排字儿,打截儿,放褃儿,唱意儿。有明褃儿,暗褃儿,长褃儿,短褃儿,醉褃儿。
一曲入数调者,如:《啄木儿》、《女冠子》、《抛毬乐》、《斗鹌鹑》、《黄莺儿》、《金盏儿》类也。
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木兰花慢》,大名唱《摸鱼子》,南京唱《生查子》,彰德唱《木斛沙》,陕西唱《阳关三叠》、《黑漆弩》。
凡歌之所忌: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南人不曲,北人不歌。
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背合破箫管。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搯的,失之本调。
凡歌节病,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乐官声,撒钱声,拽锯声,猫叫声。不入耳,不着人,不撒腔,不入调,工夫少,遍数少,步力少,官场少,字样讹,文理差,无丛林,无传授。嗓拗。劣调。落架。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