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録
汉官仪曰:开阳门夜直楼上帝因作一鼎,其文曰:“柱鼎。”一足,如马蹄。
蜀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铸一鼎,名曰“克汉鼎”。埋之丙穴中,八分书,三足。又铸一鼎沉于永安水中,纪行军奇变。又于成都武担山埋一鼎,名曰“受禅鼎”。又埋一鼎于剑口山,名曰“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又,时龙见武阳之水九日,因铸一鼎像龙形,沈水中。
蜀章武三年,先主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二尺。
魏武帝铸一鼎于白鹿山,高一丈,纪征伐战阵之能。古文篆书,四足。更作鼎于太子,名曰“孝鼎”,画刻古来孝子姓名,小篆书。
文帝黄初元年铸受禅鼎,其文曰:“受祚鼎。”小篆书。
明帝太和六年铸一鼎,三足,名曰“万寿鼎”。小篆书。
吴孙权黄武元年于彭蠡水沈一鼎,其文曰:“百神助,阳侯伏。”三足,大篆书。又猎于樊山,见一姥问:“得何兽?”答曰:“得一豹。”曰:“何不截尾?”遂为姥立庙,并作一鼎,文曰:“豹尾鼎。”
孙亮建兴元年于武昌铸一鼎,其文曰:“镇山鼎。”小篆书,三足。
孙皓铸一鼎于蒋山,纪吴之厯数,八分书。
晋懐帝永嘉六年铸一鼎,沈于瓜步江中,无文字,鼎似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