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利国利民
宋孝宗乾道四年,百姓缺粮。朱熹向州府请求借粮。得到了政府用来调节粮价的常平米六百石,作为赈济灾民之用,借给百姓。老百姓夏天缺粮时从宫府粮仓中领来了粮食。冬天等秋粮收完后加上利息还给朱熹;要是欠收了,示熹就减免一半利息;要是遇上大灾。就把利息全部免去。这样有借有还,连本带息,总共经过十四年,他把原来借州府的六百石粮食都还了后,还余下三千一百石。他用这些粮食设立了储粮备荒的义仓,百姓借粮食不用再加利息。从此即便遇上歉收的年头,当地百姓也不缺吃的。皇帝下令让各地都采用朱熹设立义仓的办法。
●知州明鉴
明神宗万历年间,陈霁岩在开州任知州时,发大水,政府没有免除租税徭役,而只发救济粮。州府中的官员们对如何救济进行了讨论。陈霁岩提议:最贫困的救济粮食一石,次贫的救济五斗,一定要力求让百姓享受到实际的好处。发放救济粮时,人们都编了号拿着写有号的旗,一个接一个地进来,虽然前后来了有一万人,但没有一个敢吵吵嚷嚷的。陈公亲自坐在谷仓门口的小棚子里,拿着笔点名,一方面观察来领救济的人的服装和容貌,在那些最贫苦的人的名字上,暗自做下记号。到了第二年春天,上面又下公文,让第二次救济最贫困的人。书吏禀报陈公,准备再出告示,让大家另报接受救济人的名单。陈公说:“不必了,只要把我上次在名册上暗底作了记号的那些人的姓名开列出来,你们就直接叫他们前来领取救济粮吧。”老百姓都以为陈公不必调查就能得知实情,认为他是神明知州。
●粮多价低
宋神宗熙宁年间,赵清献在越州当知州,两浙闹了早灾又闹蝗灾,米价暴涨,饿死的人比比皆是。各州都在通衙大道上张贴布告,禁止商人抬高米价。赵公唯独在大路上张贴布告,让卖米的人可以随意定价。于是米商纷纷前来,米价反倒更贱
●赈灾救民
宋代富粥在青州当知州,河朔地区发大水,百姓四处流亡讨饭吃,富粥鼓励他管辖地区的百姓拿出粮食来,增加官府的粮食储备,找到了公房私房十几处,让这些流民散住其中。官吏们亲自前往资助缺衣少食、寄居在此的流民者,富粥都给他们发薪傣,如果官员到流民所住的地方,给年老体弱和有病的人发放赈粮,富粥就记载他们的功劳,约定以后替他们上奏,为他们请求赏赐。他还每五天就派人拿酒肉饭食,去慰问办理流民事务的官员,完全以至诚之心相待,所以官吏们人人为这件事尽力。凡是山林湖池中的出产,只要是可以帮助人们生存的,听凭流民们去拿。死了的把他们埋葬,第二年麦子丰收,流民们各自按路途的远近接受了粮食,回到家乡,这些人中被招蓦去当兵的以万计。皇上听说后,派使者来褒奖慰问富弼。在这以前,所谓救灾都是把灾民聚集在城郭里,煮粥供应他们吃,聚集的人多了就流行瘟疫,有的人嗷嗷待哺了好几天,得不到粥就倒毙在路上,这种办法名义上是救灾民,实际上是杀害灾民。富弼立的办法简单完备,天下都传以为模式。
●围海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