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阴法鲁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过程,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历代的新音乐都来自民间,诗歌的起源是和音乐分不开的,它的发展也往往是和音乐分不开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称为《诗经》,所收作品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编辑成书的春秋中期(前6世纪),前后经历约五百年。保存到现在的作品有三百零五篇,大部分是各地的民歌,一小部分是贵族的作品。《诗经》原来称《诗》或《诗三百》,到战国时期庄子的著作中才记载着《诗》是儒家“六经”之一。这些诗的来源、内容和影响如何?试简单地加以讨论。
一、“哀乐之声感,而歌咏之声发”——采风和献诗
西周和春秋时代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处于封建领主制即封建农奴制阶段。周天子是最大的领主即最高的土地支配者,授土授民,层递分封,和诸侯、卿、大夫各级领主以及无封地的士构成了统治阶级,统治着广大的农奴和奴隶。农奴和奴隶生活困苦,负担的徭役繁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音乐和诗歌也成了他们进行斗争的一种武器。此外,他们也用音乐诗歌反映自己的其他方面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贵族则利用音乐诗歌来歌颂统治阶级的功德,企图加强统治。《诗经》的音乐没有传下来,但从和音乐相配合的歌词中也可以看出音乐的不同的阶级属性。
古代相传,西周王朝为了了解社会状况,已经有采诗献诗的活动。这个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否则,这些诗是怎样集中起来的呢?当时的音乐和文学都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乐师不断地搜集并整理各地的民间音乐和诗歌,中经东周迁都(前770年),进入春秋时期,社会日益动荡,但这项事业并未中断。大概各国所搜集的作品,除在当地保存采用外,也送献给周王室,由王室乐官保管整理并演奏,成为“周乐”的主要来源。又古书中关于公卿列土献诗的记载,基本上也应当是可信的。《诗经》中的《颂》都是对贵族歌功颂德的作品,《大、小雅》中也有一些歌功颂德或讽谏规劝的作品,而且还有留下作者的名字的。这些就是公卿列士奉献或写作的诗。
鲁国是周公姬旦的世袭封地,一直保存着一套周乐。《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国的公子季札访问鲁国,“请观周乐”,演奏的内容大致和今本《诗经》相同。这个故事基本上是可信的,细节未免失之浮夸。孔子(前551年一前479年)几次提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之前,《诗经》的规模已大致定型,这是经过长期流传整理所保留下的成果,并不是孔子删诗的结果。但孔子是整理过《诗经》的。他说,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事在前484年),“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在这时以前,《雅》、《颂》曾出现混乱情况。孔子整理的底本大概是鲁国乐官所保存使用的底本,整理工作也许是他和鲁国乐官太师挚合作进行的。
当时能演奏许多国家的乐曲的,不止鲁国一国。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发现的铜编钟,铭文上就记载着曾国和楚、齐、晋、周、申等国各种乐律名、音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关系,可见这是为了演奏各地乐曲用的。曾是个诸侯小国,曾侯乙死于战国初年(前433年后不久),由此时往上推到春秋时期,由这个小国推到大国,季札在鲁国观周乐的故事是可以理解的。各地的地方音乐已经长期地在互相传播着,当然不一定都能全部演奏《三百篇》。
今本《诗经》中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南至江汉流域),邶、鄘、卫、王(今洛阳地区)、郑、桧、齐、魏、唐(晋)、秦、豳、陈、曹等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诗。《雅》分为《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作品产生的地区,分布在今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和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就作品产生的时间说,大体上可以这样排列,即《周颂》、《大、小雅》、《商颂》、《鲁颂》、《国风》。但各类诗篇的时代又是交叉的。
今本《诗经》的篇章文字又有错乱残缺,已经不是孔子的整理本,甚至也不是西汉毛亨传本的原貌。
二、“洋洋乎盈耳哉”——《诗经》的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