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广陵散
《广陵散》,传称嵇中散受之神人。至唐韩皋又从而为之说云:康制此曲,缓其商弦,与宫同音,臣夺君之义,知司马氏有篡魏之心。王陵、毋丘俭诸人继为扬州都督,成谋兴复,俱为晋宣父子所杀。扬州,故广陵地。康避世祸,托之鬼神,以俟知音者云。皋诚赏音者,然初不详考。汉魏时扬州刺史治寿春,广陵自属徐州,至隋唐乃为扬州耳。又刘潜《琴议》称杜夔妙于《广陵散》,嵇中散就其子猛求得此声。按夔在汉为雅乐郎,魏武平荆州,得夔喜甚,因令论制乐事。在夔已妙此曲,则慢商之声似不因广陵兴复之举不成而制曲明矣。政和五年二月十五日,乌戍小隐听照旷道人弹此曲,音节殊妙,有以感动坐人者。或疑前后所传之异,因以所闻并记坐人所举琴事,参而书之。
六琴说
《尔雅》大琴谓之离,二十七弦。舜弹五弦之琴而天下治。尧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蔡邕益之为九。汉高祖入咸阳宫,得铜琴十三弦,铭之曰“瑶玙之乐”。马明生仙游,见神女于玉几上弹一弦琴,而五音具奏。此六琴虽损益各有意义,而世所共传者七弦也。余于是知法出乎尧者,虽亘千古而无弊,非智巧之所能变易也。
古琴品饰
秦汉之间所制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绿绮”之号。《西京杂记》:赵后有琴名“凤凰”,皆用金隐起为龙凤、古贤、列女之像。嵇叔夜《琴赋》所谓“错以犀象,藉以翠绿,爰有龙凤之像,古人之形”是也。
古声遗制
余谓古声之存于器者,唯琴音中时有一二。不患其器之朴拙,使人援弦促轸,想见太古自然之妙,然后为胜。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无华饰,以最古蛇腹纹为奇。至有缝张池坼而声不散者,亦不加完。独此有三代遗制云。
叔夜有道之士
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言其哀心未忘也。夫哀戚之小存于中,则弦手犁然而不谐,此理之必然者。余观嵇中散被谮就刑,冤痛甚矣,而叔夜乃更神色夷旷,援琴终曲,重叹《广陵》之不传。此真所谓有道之士,不以死生婴怀者。若彼中无所养,则赴市之时,神魄荒扰,呼天请命之不暇,岂能愉心和气,雍容奏技,如在暇豫时耶?惜哉!史氏不能逆彼心寄,表示后人,谓其拳拳于一曲,失士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