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明通津草堂仿宋本。正德辛巳南監補刊本。嘉靖乙未吳郡蘇獻可刊本。錢震瀧本。漢魏本。坊刊本。抱經有校宋本。張金吾云:論衡明刊元修本目錄後有「正德辛巳四月吉日南京國子監補刊完本」記。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汙為江河」下一頁,通津草堂以下諸本俱缺。又元至元刊本殘帙一卷,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缺六至十五。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垤成丘山,汙為江河」下一頁不缺。
〔悼厂過錄楊校宋本題記〕
宜都楊惺吾氏所校論衡凡五冊,冊各六卷,係漢魏叢書程榮本,卷首有虞淳熙序,卷末為楊文昌後序,用宋本與通津本互校,校文俱用朱墨書于眉端,間亦提及坊本及廣漢魏叢書本作某字者。通卷點讀,時有是正。卷首有楊氏印像,右角上端有長方陽文朱印,文曰:「星吾七十歲肖像。」左角下端有正方陰文朱印,文曰:「楊守敬印。」每冊第一葉俱鈐有陰文「宜都楊氏藏書記」七字章,于眉端右角。
通卷無題跋,唯卷首目錄之末,題「宋槧本每半葉十行,行或十九字,或二十或二十一字。版心有刻手姓名。缺筆。明刊本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凡改正,皆係宋本,不悉出也。」云云。今悉迻錄于此本。
楊氏觀海堂書,收歸國務院。民七、十二月新會梁啟超致書大總統徐世昌,請將楊書捐贈松坡圖書館。徐贈二百七十六箱與之,餘者尚有書目四冊,不下數千卷,仍存國務院圖書室。今歲經清室善後委員會索回,暫儲景山西街大高殿。因助教胡文玉先生之介紹,往迻錄一過,凡四日始告竣事。
楊氏所校宋本,與予三年前在歷史博物館所校論衡殘本,行款缺筆,一一相符,更足證該館所藏者確係宋槧也。
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全書錄竟,因題記焉。四月十六日,始書於此。
悼厂自記
〔朱宗萊校元至元本題記〕
七年夏,從硤石蔣氏借得元至元本校勘一過。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每卷首標曰:「新刊王充論衡卷之幾。」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垤成丘山,汙為江河」下一頁不缺。然其中訛字甚多,疑是當時坊本。蔣氏藏本又多缺葉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