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用分至,四時正祭也。其禮,特牲行三獻之禮,朔望用一獻之禮,取時之新物因薦,以是日無食味也。元日用一獻之禮,不特殺,有食。寒食、十月朔日皆一獻之禮。喪自齊衰以下,朔不可廢祭。
某自今日欲正經為事,不柰何須著從此去,自古聖賢莫不由此始也。況如今遠者、大者又難及得,惟于家庭間行之,庶可見也。今左右前後無尊長可事,欲經之正,故不免須責于家人輩。家人輩須不喜,亦不柰何!或以為自尊大,亦不柰何!蓋不如此,則經不明。若便行之,不徒其身之有益,亦為其子孫之益者也。
某既閒居橫渠,說此義理,自有橫渠未嘗如此。如此地又非會眾教化之所,或有賢者經過,若此,則似繫著在此。某雖欲去此,自是未有一道理去得。如諸葛孔明在南陽,便逢先主相召,入蜀居了許多時日,作得許多功業。又如周家發于邠,遷于岐,遷于鎬。春積漸向冬,漢蹟漸入秦,皆是氣使之然。大凡能發見,即是氣至。若仲尼在洙、泗之間,修仁義,興教化,歷後千有餘年,用之不已。今倡此道,不知如何,自來元不曾有人說著,如楊雄、王通又皆不見,韓愈又只尚閒言詞。今則此道亦有與聞者,其已乎﹖其有遇乎﹖(以上《自道》。)
語錄
上智下愚不移。充其德性則為上智,安于見聞則為下愚。不移者,安于所執而不移也。
子貢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既云「夫子之言」,則是居常語之矣。聖門學者以仁為己任,不以苟知為得,必以了悟為聞,因有是說。明賢思之!
學者當須立人之性。仁者人也,當辨其人之所謂人。學者,學所以為人。
多求新意,以開昏蒙。吾學不振,非強有力者不能自奮。足下信篤持謹,何患不至!正惟求自粹美,得之最近。
萬物皆有理。若不知窮理,如夢過一生。釋氏便不窮理,皆以為見病所致。莊生儘能明理,及至窮極,亦以為夢,故稱孔子與顏淵語曰:「吾與爾皆夢也。」蓋不如易之窮理也。
有志于學者,都更不論氣之美惡,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奪志也」,惟患學者不能堅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