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日課
宮廷歲選秀女,凡選中者,入宮,試似繡錦、執帚一切技藝,並觀其儀行當否。有不合者,命出,以次遞補,然後擇其尤者,教以掖庭規程。日各以一小時寫字及讀書,寫讀畢,次日命宮人考校。一年後,授以六法,俊者侍后妃起居,次為尚衣、尚飾,各有所守,絕不紊亂。出宮而嫁旗下男子或恃之餬口;而轉賣他處,孤苦飄零,絕無加憐者亦有之。
太后下嫁攝政王
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元妃,於順治己丑十二月二十八日薨。庚寅春,王納肅親王豪格之福音,【後頗指以為多爾袞罪狀。】復又與太后婚。考世祖有兩太后,一太宗元后,諡孝端文皇后,崩於順治己丑,較前於其元妃之死者數月;一太宗妃,以生世祖,遂稱太后。世祖崩後,康熙朝所孝養之太皇太后,一再奉以巡幸五臺,至康熙丁卯始崩,諡為孝莊文皇后者也。下嫁者,未知為孝端,抑孝莊。意太后下嫁,並不降為王妃,故元妃之稱自若,太后之稱亦自若。張蒼水詩集中有「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為見於文字之一證。光緒間學士柯劭忞,先世有通籍於順治初年者,試策卷尚在禮部,竊取而歸,則見其上有「皇父攝政王」字樣,「皇父」字雙擡,與皇上字相並,頌揚之詞,固先皇父而後皇上也。今考順治丁亥、己丑兩科試策,得稱皇父攝政王者,仍有三卷,有稱皇叔父攝政王者,亦有僅頌皇上不及皇父者。惜每科前十卷進呈後留之內府,不歸禮部,即存禮部,亦多散失,故僅得三卷。其時善頌者必甚多也。
相傳當時太后下嫁,敕禮部議禮,部議成書六冊,名曰《國母大婚典禮》。其領銜者為錢謙益。聞當時百官賀表,亦出錢手筆。高宗見其書,疾謙益,故虞山著述見擯於時。
考攝政王多爾袞歿於順治庚寅,庚寅以後,當不復見試策。其婚太后,今不能定其何年,亦未見此項典禮原書,不敢信其為確。惟所稱頌皇父之三卷,以其中一卷係武進董應譽,明崇禎壬午舉人,順治己丑中式殿試,今錄其頌皇父一節,以見當時士習。其辭云:「重以皇父攝政王,訏謨偉伐,不殊一德阿衡。且啟沃忠誠,早見東山赤舄,綢繆不遺桑土,何智計之周詳也。吐握大彙風雲,又何延攬之汲皇不暇也。是真伊周作相,應五百年興王之會,合萬國而傾心,纘三十世開國之勳,大一統而為烈者矣。」
右一段冠以「重以」二字,乃先頌皇上而後及攝政王者,擡頭字幾於一句數見。當時不禁提行,遇擡頭字多,行格稀疏,甚省筆墨,字亦草率多破體,絕無貼黃簽出。蓋當時士風,祇求空疏不觸忌諱無政治之談,以避興亡關係之語,即為合式。此可證皇父之稱,為臣下之頌禱,非國初所諱言也。策卷較近代者紙稍薄易書,惟摺疊較寬。董名在三甲第一百三十七。
某巨室鈔本《東華錄》中載此事,則有一詔書,謄黃宣示。略謂「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僅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父攝政王現在鰥居,其身分容貌,皆為中國第一等人,太后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衷,敬謹遵行,一應禮典,著所司預備」云云。
不准纏足女入宮
順治初年,孝莊后諭:「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此旨舊懸神武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