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
川邊關外學務
川邊關外學務分五區:鑪城、河口、裏塘為東區;江卡、乍丫、昌都、鹽井為西區;鄉城、稻壩為南區;甘孜、道隖、德格、三岩為北區;巴塘為中區,學務局即設於此。至學堂辦法,凡地方官所在,多係初等學堂,而地方官即為總理。鄉間概係官話學堂,蠻頭人充任校長。此外巴塘則有陶器、農業、警察、喇嘛等學堂,裏塘亦有農業及喇嘛學堂,其餘未有也。初等學堂之教授與內地同。官話喇嘛學堂則專授漢語,學生概係通學,所需紙墨、筆硯、教科書悉由公家供給。如當道或地方官所在之學堂,無論男女學生,均給操衣,遇有官員經過,則整隊迎送,以壯觀瞻而博賞犒。
雲南土司轄境之教育
沿邊土司,除臨安府屬外,普洱鎮邊順寧、永昌、騰衝各屬,當宣統己酉,設立沿邊學務局,已開辦土民簡易識字學塾百二十八所,卒無成效。其故一因學塾甫立,學務局即撤銷;一因原定經費,年由邊防要需項下籌撥二萬金,為數有限也。
瑜妃論女學堂
穆宗之瑜妃,聰慧能詩,解音樂,知歐美事,所居之屋甚隘,陳設簡陋,僅宮女太監數人事之,藏書極富。詩多感傷之作。光緒間,嘗語宮眷德菱女士,謂甚望開設女校,使國中女子讀書,惟不願以教會中人為教習。意謂教會設學,非徒無益,轉使人有反對學校之心也。
臺灣社師
雍正甲寅,臺灣南、北諸社熟番始立社師,擇漢人之通文者,給館穀,使教番童。巡道按年巡歷南、北路,宣召社師及各童至,背誦經書。其後,有歲科與童子試,背誦《詩》、《易經》無訛者,作字亦有楷法,且皆薙髮冠履,衣布帛,如漢人,惟有番姓而無漢姓。
南洋公學
何梅生,毘陵名士也,為諸當道所倚重,最後於光緒丁酉、戊戌間,就武進盛宣懷之聘,籌建南洋公學於上海。草創經營,規模宏遠,實開江南教育界之先聲。辛丑春間,為某大吏代擬摺稿,以耗腦力過多,患腦充血而逝,年僅五十有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