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行圍講武
木蘭,在直隸承德府北四百里,遼中京臨潢府興州舊地也,舊屬翁牛特。康熙中,藩王進獻,遂為皇帝蒐獵講武之所。地長千里,林木葱鬱,水草茂盛,故羣獸聚以孳畜。聖祖每歲舉行秋獮之典,歷朝因之。行圍時,蒙古喀爾沁等諸藩部落,年例,以一千二百五十人為虞卒,謂之圍牆,以供合圍之役。中設黃纛為中軍,左右兩翼,以紅白二纛標識之。兩翼末,滿語謂之烏圖哩,各立藍纛標識之,皆聽中軍節制。管圍大臣皆以王公大臣領之,而蒙古王公台吉等為副,兩烏圖哩則各以巴圖魯侍衛三人率領馳行。
行圍之制有二,一以數百人分翼入山林,圍而不合,謂之阿達密。一則於五皷前,管圍大臣率蒙古管圍大臣及虞卒,並八旗勁旅、虎槍營士卒、各部落射生手出營,視其圍場山川大小遠近,紆道繞出圍場之後,三十里或五十里,以及七八十里,齊至看城,則謂之烏圍哩阿察密,即合圍也。合圍後,有烏圍哩處虞卒脫帽,以鞭擎之,高聲傳呼嗎爾噶口號。嗎爾噶者,蒙古語帽也。聲傳遞至中軍,凡三次,中軍知圍已合,乃擁纛徐行,左右指揮,以俟上入圍,則辰末巳初矣。合圍數十里,漸促漸近,出林薄,至岡阜,距駐蹕行營約二三里,惟視高敞處設黃幙幄,中設氈帳,謂之看城,比至看城,虞卒皆馬並耳,人並肩,廣場不過三里許耳。圍牆外自放圍處,即重設一層,乃虎槍營士卒及諸部落射生手,專射圍內逸出之獸,而圍內例不准射也。
日出前,上自御營乘騎,先至看城稍憩,俟兩翼烏圖哩監纛到後,乃自看城出。御橐鞬,諸扈從大臣侍衞及親隨射生手虎槍手,擁護由中道直抵中軍。在中軍前半里許,周覽圍內形勢,瞭如指掌。而行圍之疾徐進止,口敕指揮,僅二三十里間。射飛逐走,左右咸宜,或遇有虎,則圍暫不行,俟上看殪虎畢,然後聽敕而行。每圍場收至看城,上即駐馬觀諸王射生手等馳逐餘獸而已,或值場內獸集過多,奉旨特開一面以逸之,圍外諸人不准逐射。獵罷,上迴蹕大營,謂之散圍。諸部落各按隊歸營,日甫晡,而一日行圍之事畢矣。
哨鹿日,制與常日不同,上於五更放圍之前出營,侍衞及諸備差人等分為三隊。約出營十餘里,聽旨停第三隊,又四五里,停第二隊,又二三里,將至哨鹿處,停第一隊。而侍從及扈衞之臣僅十餘騎而已。漸聞清角聲揚,遠木呦呦,低昂應和,倏聽槍聲一發,咸知神威命中矣。羣引領聽旨,調遣三隊,以次至上前。其行圍所有章奏,皆俟上還營後,披覽發出,毫無遺滯,或有時引諸文士賡唱終夕焉。
三藩善後之旗綠軍制
康熙中葉,三藩既平,撤藩兵歸京師,盡籍藩產入帑,設駐防於廣州、福州、荊州等處,以將軍副都統率旗兵駐之,由是臣下無世擅兵柄土地之權。雖宗室自親王以下,爵十等,民自一等公以下,爵二十六等,而皆優以虛榮,絕無實權,蓋懲前代封建之弊也。防守之職,則旗營綠營任之,然綠營之提督總兵,不掌財賦,僅綰兵符。復以督撫牽掣而督率之,蓋懲前代藩鎮之弊也。
八旗
八旗之制,始於天命紀元之前二年。【明萬曆甲寅。】合滿洲、蒙古、漢軍之隸伍籍者,每三百人設一佐領,五佐領設一參領,領千五百人,五參領設一都統,領七千五百人,猶僅六萬人耳。其後,分滿洲、蒙古、漢軍,又有所別建,曰前鋒,曰護軍,曰火器營,曰親軍,曰滿蒙漢合編之步軍。章制日備,兵數亦日眾。
或曰:編制之次第,初僅有滿洲八旗,入關後,更編漢軍八旗,大抵皆漢人之最先歸附者。其後,更編蒙古八旗,後所謂八旗者,實有二十四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