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叔子論師友行輩
魏叔子以易堂之交如親兄弟,降及三世,其尊卑有不可班例者,嘗曰:「余年近五十,未舉子,而門人之長者,僅少余四五歲以下,門人之子與通家子子,有舉子者矣。假令吾今即舉子,而其子且長於吾子,乃令其父以行輩為後進,非情也,義也。故作師友行輩議,質諸同堂,使後之人有所依據焉。」叔子,名禧,字冰叔,號裕齋,寧都人。有兄際瑞,字善伯;弟禮,字和公,世稱「寧都三魏」。
其議曰:師者,師其德;友者,友者義。以德義為名分,故兄弟子孫行輩,非如族姓姻戚之有一定可遞推也。古者師友無服,義無一定,故不可以制服。知服之不可制,則知行輩之不可遞推,為合禮義矣。請言其例。德業之師,以父道事之,師之父,尊其稱曰祖,師之妻,尊其稱曰母,此名不可殺者也。至所以事之之禮,則不盡如祖與母也。其父有名德,而妻賢,齒且長,以祖與母事之可也。不然,則奉以名焉可已。師之至親伯叔兄弟,俯然為子弟,吾不可以雁行也。非名德,宜自居於後進。師之弟,學與齒可雁行,則雁行之矣。曰師伯叔者,俗人之稱也。何也?師之弟,有可以為吾弟子者,則分非一定也。師之子,以兄弟禮之,常也。然師有以門人為其子師者,故學與齒相去也遠,而師視其門人如至友,則師之子可事以父執。【有初相友而後為師弟者,有本為師弟而情義實如朋友者,師之子隅坐隨行,拜跪當如通家子禮,但以伯叔姪稱呼,則不可以先後輩可也。】漢昭烈謂後主曰:「汝事丞相從事,當如事父。」是君臣且然矣。昔者吾以父事吾師楊一水先生,而先生使二子晟、晉以父執事余。及其長也,乃為弟子焉。【彭躬菴曰:「師之子可以先輩事其門人,以父執則不可。」】同立乎一師之門,有先輩焉,有輩焉,其禮不可班也。父與子,師與門人,可共進而師一人。門人之子,於師之子為後進,常也。學與齒可雁行,則雁行之矣。故曰,師也者,師其德;友也者,友其義。非德非義,苟非名分之必不可移,則不可以遞推。吾友之子以吾為父執,不可移者也。故友之孫,視吾子為前輩,常也。【友之子稱父執曰友伯叔,自稱曰友姪,於同輩以齒序相稱,曰友兄弟。子之子相稱曰世兄弟,稱父執曰世伯叔,自稱曰世姪,以世別友者,原以世誼相推故也。】而齒與學相等,則雁行可也。友之子與吾子,不徒以通家為兄弟,而自為兄弟。其孫與吾子,雖齒學等焉,而雁行不可也。【父自為兄弟者,其子皆稱友,不稱世。】友之中,有可以兄視其父而弟視其子者,父友之子亦友之者,古人所謂羣紀之間也。交親如兄弟者,則不可必,視其所始交,或父其父,或子其子,不可移也。此其大較也。嶺南之東筦,有九姓祠焉。遠祖九人,相厚善為兄弟,其子孫世世以行輩敘叔姪,絕婚姻。此賢者之過,然而不易及也。其子孫必賢者也,否則再世如路人矣。【彭躬菴曰:「愚意易堂九人即不得如九姓,而子與孫世次必不容混,即齒學等不擠也,過此則出入可矣。」】父之友或親為兄弟,或同齒同學,出入同友善,則皆可以伯叔禮之。今夫伯叔之服,自期至於緦以及同姓,其親疏固有殺也。故父之友,有事之如親伯叔父者,有如從再從以下者,有僅奉之以其名者。天子稱同姓諸侯曰父,異姓曰舅是也。余少於前輩,甚重伯叔之名,或不得已,循其禮焉,而心慚則過也。
馮金伯友錢滌山而兼師
錢芬,號滌山,馮金伯敬事之,實友而兼師也。順治丁亥春初,馮阻雪盱眙,北征不果,憩於虎邱竹亭。旬日聚首,唱酬之餘,錢嘗作畫貽馮,滿紙雲煙,藏弆篋衍,每一展視,則不勝有人琴之感。
汪蛟門惓惓師友
汪蛟門有《五客話舊圖》。客為一師四友,讀其序,知其惓惓於師友也。序曰:「懋麟自順治末受知於濟南王公,康熙初,舉鄉試,始通賓客,與海內名賢相結納。乙巳,得交郃陽王公;丁未,得交崑山徐公;己酉,應閣試入京,得交澤州陳公,相與論詩,有合焉。時陳公官侍讀,徐公為孝廉,王公領縣潛江,而濟南公則由揚州推官遷禮部主客矣。歲庚戌,徐公取上第,入詞館,濟南公歷戶部郎,懋麟在中書,四人者相聚於闕下。惟王公隔江漢,相去三千餘里之外,雖時見其詩,思其人,而遠莫能致也。壬子秋,濟南公典試入蜀,尋以太夫人憂去。明年,徐公覲省去,懋麟遭母憂去,而陳公方朝夕講幄,蒙上知,凜然公輔,不似予輩之憔悴而濩落也。又三年丙辰,王公自潛江被召,授給事中。余與徐公服滿入京,而王公先以憂去,不得見,惟予四人者,復聚於闕下,暇輒論詩。未幾,徐公與予再以憂去。越三年己未,予兩人再來,濟南公已改館閣,尋拜祭酒,而陳公久領翰林學士,先數月以太夫人喪歸里,又不得見。又二年辛酉,王公始來給事門下,陳公繼入,再領翰林,五人者始聚而不散。回憶二十年來,聚復散,散復聚,中更憂患,情事不殊,若不期而然者,陳公於此有深感焉。於是壬戌七月,相聚於城南山莊,賦詩飲酒相娛樂,命興化禹生貌五人像為一圖,屬懋麟為之記。」
趙秋谷師友在馮氏
朱竹垞、吳天章、陳元孝,雖皆折輩行與趙秋谷交,而秋谷天才駿厲,視儕輩無足當意,獨善德州馮大木廷櫆。所師承者,常熟馮定遠班。嘗曰:「吾平生師友,皆在馮氏矣。」由是名日高,忌者亦日眾。
王兆符於方氏有師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