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
《浮图澄别传》曰:石虎时,自正月不雨,澄诣滏口祠,稽首曝露,即日二白龙降于祠下,於是雨遍千里也。
《山海经》曰:神国之山,滏水出焉,东流注于欧水。郭璞注曰:金滏水,在临水县西釜山,经邺西北至列人县入于漳,其水热。
漳水
《说文》曰:浊漳,水出上党长子鹿谷山,东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
《吕氏春秋》曰:史起引障水灌邺田,民初大怨,后转获利,相与歌曰:"邺有圣令曰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稻粱。
《风土记》曰:南易水,本名漳水,源出三门山。案《赵地记》云:六国时,此水名易水。《埤仓》及《水经》云:洺水之目,不知谁改,俗谓山之下地名洺,水因经之,故曰洺水。按《燕赵记》云:其分有三易,漳为南易水。
《邺县图经》曰:浊漳水在县西,水东北津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谓之紫陌,河北处即俗巫为河伯娶妇处也。
《水经注》曰:清漳水,东经沙县,故有沙河之称。
又曰: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又曰:漳水出麓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散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