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别业蓄书
古人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计。此言甚好。吾家自先人寓溧阳,分沈氏居之半以为别业,多蓄书卷,平昔爱护尤谨,虽子孙未尝轻易检阅,必有用然后告于先人,得所请乃可置于外馆。晚年子弟分职,任于他所,惟婢辈几人在待。予一日自外家归省,见一婢执《选诗演》半卷,又国初名公柬牍数幅,皆翦裁之余者。急扣其故,但云:「某婢已将几卷褙鞋帮,某婢已将几卷覆酱瓿。」予奔告先人。先人曰:「吾老矣,不暇及此,是以有此患。尔等居外,幼者又不晓事,婢妮无知,宜有此哉!」不觉叹恨,亦无如之何矣。予至上虞,闻李庄简公光无书不读,多蓄书册与宋名刻数万卷,子孙不肖,且麄率鄙俗,不能保守,书散于乡里之豪民家矣。《家训》徒存,无能知者。往往过客知庄简者,或访求遗迹,读其《家训》者,不觉为之痛心也。又见四明袁伯长学士,承祖父之业,广蓄书卷,国朝以来甲于浙东。伯长没后,子孙不肖,尽为仆干窃去,转卖他人,或为婢妾所毁者过半。且名画旧刻,皆贱卖属异姓矣。悲夫!古人之言,信可征也。
《诗》重篇名
《诗》之重篇名者,《柏舟》二,(《邶》、《墉》。)《扬之水》三,(《王》、《郑》、《唐》。)《谷风》二,(《邶》、《小雅》。)《无衣》二,(《唐》、《秦》。)《杕杜》二。(《唐》、《小雅》。)
铁板尚书
谚云:「铁板《尚书》,乱说《春秋》。」盖谓《书》乃帝王之心法典礼,学《春秋》者,但立得意高,便可断说也。
笔品
予幼时见笔之品,有所谓三副二毫者,以兔毫为心,用纸裹,来年羊毫副之,凡二层。有所谓兰蕋者,染羊毫如兰芽包,此三副差小,皆用笋箨叶束定,入竹管。有所谓枣心者,全用兔毫,外以黄丝线缠束其半,取其状如枣心也。至顺间,有所谓大小乐墨者,全用兔毫,散卓以线束其心,根用松胶,缎入竹管,管长尺五以上,笔头亦长二寸许,小者半之。后以松胶不坚,未散而笔头摇动脱落,始用生漆,至今盛行于世,但差小耳,其它样皆不复见也。笔生之擅名江、浙者,吴兴冯庆科之后,有钱唐凌子善、钱端、张江祖出,近又吴兴陆颖、温国宝、陆文桂、黄子文、沈君宝,颇称于时。丙申以后,无复佳笔矣。
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