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国初礼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庄亲王舒尔哈赤(一作齐)。豫通亲王多铎、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克勤郡王岳托皆有大勋劳,世袭永不降封,俗称铁帽子王,见梁章钜《称谓录》。按:铁帽之称,当因其世袭罔替而名之耳,顾其制无考。明封功臣有世袭、有流爵,世袭者颁铁券,流爵则否,是铁帽或从铁券而出。厥后惟雍正朝怡贤亲王允祥及同治朝恭忠亲王奕?,亦世袭罔替焉。
雍正九年,因公爵居五等之首,仿古封号字义,锡以嘉名,定一二三等公爵,为号凡十,曰褒绩、忠达、奉义、超武、雄勇、果毅、信勇、建烈、勇勤、英诚。乾隆十四年定侯爵,为号凡七,曰奉义、恭诚、顺勤、顺义、昭武、延恩、敦惠。伯爵为号,凡十有一,曰翼烈、宣义、襄宁、昭毅、威靖、襄勤、诚毅、昭信、懋烈、诚武、勤宣。当时盖各因其人而锡以是名也。然代远年湮,其封号属于何人,一时竟不易考索,盖由勋臣身后多邀易名之典,后人称其谥法,即不称其封号。近如称曾文正者即不称其为毅勇侯,称左文襄者即不称其为恪靖侯,称李文忠者即不称其为肃毅伯。追溯前朝,勋旧则更在显晦之间矣。
国初沿明制,仍派巡按。至顺治十八年始将巡按停差,其地方事务则交巡抚管理。
明初罢中书,而其后有殿阁大学士之设,官止五品,权重秩卑,殊不相称。本朝康熙九年定满汉大学士皆正二品,雍正七年升大学士为正一品,而品秩与事权并极优崇。然是年以西北两路用兵,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为承旨出入总汇。凡明发谕旨皆由军机撰拟寄信,上谕亦由军机封发,而内阁之任遂轻,是后凡阁臣不入枢府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
大学士初无协办,雍正七年授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为额外大学士,而不名协办。乾隆二十九年特设协办大学士,以陈文恭宏谋任之,汉大学士之有协办,自此始也。
今称大学士为中堂,习其名而莫究其义。俞荫甫《茶香室四钞》云,大学士设坐在翰林院正堂之中,故有是称。
国初部院大臣暨各省督抚员缺,俱由会推,尚沿明制。至康熙十年始,停止廷臣会推。明末党援之弊,至此乃霍然一清。
旧制每遇京察,在京部院大臣、在外各省督抚均具本自陈不职求罢,并荐贤自代。乾隆十三年,以吴同仁与周学健贿举,因废举人自代之例。十七年以京察循例求罢,繁文无谓,并停止自陈不职之本。
旧制总督统辖文武军民,为一方保障,巡抚但考察文官,用兵则督理粮饷,其职掌本不相合。兹但就直隶一省考之:国初直隶、山东、河南各置总督一员,康熙四年并为三省总督,八年裁总督改巡抚,雍正二年又改为总督,乾隆二十八年令兼巡抚事。今其印文曰直隶总督,管巡抚事,兼理河道关防。盖其初于总督之外,尚有河道总督。及顺天、天津两巡抚后,乃以总督一员兼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