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一
明
憨山德清
阅
杂说
匡石暴亡说
世有年志俱盛而求菩提。一旦志不遂而暴亡。或者便生诽谤。驱乌子应之曰。此亡者。乃广长舌相也。善听法者。即於此悟国土危脆。而况微躯乎。如雪峰指亡僧髑髅示众曰。此僧为汝等却真实。大众如何荐取。玄沙有颂曰。万里神光脑后相。若然者。则匡石先生之暴亡。岂有亡不亡之窠臼。为褦襶子作口实翻腾去耶。
魂魄辨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此孔子之言也。而解者互有不同。或谓精气无知。游魂有知。或谓精气与游魂。皆无知也。或谓精气与游魂。皆有知也。是故学者所宗。亦各不同焉。然孔子之言。若日月之在天。而盲者不见。岂日月之咎哉。盖孔子立言之意。有顺。有逆。有逆而复顺。三说焉而伊川。晦庵。谓魄与魂皆无知。东坡与沈内翰。谓魄与魂皆有知。独新建则谓魄无知。而魂有知。此皆能会通孔子之意者。但解愈易。而孔子之意愈晦耳。何谓顺。自性而之情也。何谓逆。自情而之性也。何谓逆而顺。圣人以为我复性。而人不复则情不消。情不消则我见炽然。我见炽然。则贪暴无厌。争斗靡已。故以复性之教教之。使夫顺者知逆。逆者知顺。则原始反终。死生之说可明也。夫迷顺而不知逆者。恣情而昧性。其生也为魄。死也为鬼。顺而知逆者。悟性而治情。其生也为魂。其死也为神。魄之为言泊也。夫泊者。以众人未闻道。则无往而非情也。而情无自体。必假於根尘。故众人。其资厚则气强。其资薄则气弱。所以其生也。寄泊於物。而强弱随焉。则其死也。亦必泊於物。而强弱随焉。若伯有为厉是也。君子则不然。既闻道矣。知道外无物。无物非道也。所以贵为天子不以为荣。贱为匹夫不以为辱。若舜与禹是也。即此观之。伊川之说非矣。新建之论。得失半焉。唯苏长公与沈内翰近是。然苏沈犹未能精辨。顺。逆。逆顺。三者之始终。所以理全而事略。事略则波亏。波亏则水缺。波譬事也。水譬理也。故事不融而理终不彻耳。予故曰。众人恣情而昧性。则魄盛而魂衰。君子则魂多而魄少。以其闻道。而能以理折情故也。故魄为鬼之因。鬼为魄之果。魂为神之因。神为魂之果。因果精。而魂魄鬼神之说明。若镜中见眉目耳。夫何疑哉。至於三魂七魄之说。此众人也。魂多而魄少。此君子也。唯圣人无魄而惟神。故其生也。生不能累。而其死也。岂独有累耶。故曰。妙万物而无心。谓之神。又曰。圣人无复。夫无复者。谓性外更无情可治也。如有微情不尽。终非无复。故曰。微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又曰。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即此言之。则易之为书也。深矣。妙矣楞严之为经也。妙矣深矣。昔张无尽。谓我读佛经。然后知儒。是以非穷理尽性。至於命者。则魂魄鬼神之说。始终逆顺之浅深。精而粗之。粗而精之。因之果之。千曲万折。解情释缚。异其名言。同其义理。是而非之。非而是之。无疑处使之生疑。有疑处使之无疑。此圣人之深慈。君子之苦心也。学者不可不知焉。
示宇泰放光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