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在大梵寺说法,盛况空前。听众的身份五花八门,有和尚,有尼姑,有官员,有儒士,共计一万多人。
评书里常说什么"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一万多人啊,唐代天宝盛世的广东总人口大约九十多万,在慧能说法的时代人口还应该还少于这个数字,而此刻在韶州一地,在韶州的大梵寺一座寺院里,竟然自发地聚集起了一万多人!
慧能就在这个容纳了一万多人的大梵寺里开坛说法,在没有电子扩音设备的原始条件下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在其他一些记载里,"一万"写作"一千",看似更加现实一些,虽然一千多人也不是一个靠充沛的中气可以对之演讲的小数目。
如果留心原文的话,会发现听众当中有"道俗"两种人,"道"很容易被误认为道士,和尚讲经,道士学习,感觉不大搭调。事实上,这里的"道"就是在说和尚,意思是"修道之人",所修的道自然就是佛家之道。
佛教在东汉时期初传中土,而东汉正是一个谶纬盛行、鬼神遍地的朝代,时人是把佛教归入道术的,这个道术的意思不是道家之术,而近乎于方术,学佛叫做学道,就连《四十二章经》里佛门自己都自称"释道"。及至魏晋,人们也常把佛与道一同列为道家,以和儒家相区别。
话本小说和评书里,和尚经常自称"贫僧",其实和尚原本是自称"贫道"的,意思是不成器的修道之人,是个自谦之辞,后来发现这个称谓实在容易和道士搞混,这才改称贫僧--僧这个字本来是表示四人以上的僧侣团体,是个集合名词,用来用去也就约定俗成了。如果说世上有什么东西可以见佛杀佛、见神杀神,无往而不利,"约定俗成"这四个字也许会排名第一。
慧能给大家讲的法,有个名目,叫"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这几个字不用讲,仅仅看上去就玄而又玄,足以唬住很多人了,其实这都是梵文的音译。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连起来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大智慧还好理解,到彼岸究竟是到哪里呢?这就涉及到佛教的一个核心理念了。
我们先来想一想:学佛也好,参禅也罢,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问题应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但真要回答起来却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