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禅宗,大家很容易一下子就想起那些莫名其妙、眼花缭乱的机锋公案,其实那些都是马祖道一他们禅门后学搞出来的,越发展就越古怪,慧能这位祖师爷可从来不这么说话,就算要打个比方,也都是连老婆婆都能明白的比方,现在这个灯和光的比方就是一例。
慧能说:"各位,定和慧为什么是一回事呢?这就好像灯光一样,有了灯就有了光,没有灯就没有光。灯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效用,名字虽然有两样,其实都是一体的。定与慧的关系也是这样。"
慧能所说的灯是体、光是用,对应前边的定是体、慧是用,这就把传统理论中定与慧之间的进阶关系颠覆掉了,这就隐隐透出了一些顿悟的意思。接下来,慧能就该讲到顿悟和渐悟之别了。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慧能说:"各位,佛法从来就没有过顿、渐之分,之所以有顿悟和渐悟的说法,是因为人的资质有优有劣,佛法因材施教罢了。资质差的就得慢慢来,资质好的就适合顿修之法。等到修行者发现了本心,也发现了佛性。觉悟的人就会明白自己和佛原来是没有差别的,觉悟不了的人就会永远处在生死轮回之中解脱不出。"
佛家教人觉悟,在用词上有时候单用"觉"字,有时候单用"悟"字,有时候两字连用,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这又是有佛教根源的常用词。我们现在用"觉悟"这个词已经很世俗化了,实际这本是指"无上正等正觉",如果按梵文的音译,就是大家熟悉的《心经》里的"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最高智慧、终极真理。
那么,要获得这种大智慧,要觉悟,难不难呢?按照慧能的说法,这因人而异:资质差的人就得走渐修之路,慢慢来;资质好的人就可以借着顿悟而一步登天。各位,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属于哪种人呢,是碌碌之辈还是百年不遇的武学奇才?这很好检验,现在我就能告诉你们:对不起,很不幸,我写到这里已经快十万字了,凡是一直读到现在还没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人,当然不可能是百年不遇的武学奇才了!^_^
不过不要紧,如来神掌也是可以慢慢来学的,而且慧能还告诉我们:如来神掌的秘笈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觉悟的人就会明白自己和佛原来是没有差别的。这就是所谓"佛在自心,莫向外寻"。
慧能的徒孙百丈怀海(也就是前边讲的那个野鸭子的故事里被马祖道一险些把鼻子拧下来的那位)对这层意思有过一个很著名的比喻。当时有人问他:"我想成佛,该怎么做呢?"百丈回答说:"就像骑牛觅牛。"--牛就一直被你骑在胯下,你却向外边去找,自然找不到,只有向内反观,才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我要找的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呀!"
人们流传这个比喻,有时候也把牛变成了驴,《志公和尚大乘赞》说:"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所以呢,人要想悟道,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你去找那头牛,踏破铁鞋无觅处,某天突然被人点醒,低头往胯下一看,得来全不费功夫--刹那之间就这么悟了,是谓顿悟。("刹那"这个词也是从佛经来的,是梵文的音译,和沙发、吉普这类词的性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