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讲空讲无,说法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只好拣几个简单的来说。
先拿前边讲过的无相下手。无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像非相,即见如来。"--无论客观现象也好,名词概念也好,这些都是"相",都是虚妄的,山(客观现象)是虚像,正义(名词概念)也是虚像,当你看到山、看到正义这个概念,不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而认为他们是虚像的时候,你就会认识到所谓真如实像了。这个实像是什么,你可以叫它真如、涅槃、如来、佛性、法身……总之,是佛法修行的终极目标。这就像《黑客帝国》里的尼奥终于看清了他一直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真实世界"原来只是电脑创造出来的虚像,有了这个觉悟之后,尼奥就看到了"实像"。所以,当你认清了"无相"的时候,你也就达到了"实像"。所以,无相也就等于真如实像、终极真理。
佛学最最根本的一个理论就是缘起论,前边讲过一些。我们常用的"因缘"这个词就是佛教来的--"因"指直接原因,也叫"正因","缘"指间接原因,也叫"缘因"(我们现在还常说正因和原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因果关系里打转,由因缘而生,也由因缘而灭,如《中阿含经》说:"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这个理论后来各家各派解释不一,大乘宗师龙树提出了一个"缘起性空说",很著名,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所谓缘起性空,大略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散,本身没有自性。举个例子,就像人也好、狗也好、石头瓦片也好,都是由同样一些基本粒子因为阴差阳错的什么关系组合而成的,人拆散了是一堆原子,石头拆散了也是一堆原子,这些原子增增减减,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虽然还是同一个人,但你的构成物--原子--已经换过好几茬了。所以人并没有人性,狗也没有狗性,石头也没有石头性,都不过是一堆原子的因缘合和而已。这就叫自性本空,简称"性空"。为什么性空,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生灭,根本就没有自性,所以叫"缘起性空"。
那么,如果万事万物都是空,我们连说话都没法说了,想想看:人不是人,狗不是狗,石头也不是石头,都是没有自性的空。所以,理论归理论,在现实上我们还得屈就一下,把这些个"空"赋予不同的概念、名义,比如把这样因缘组合的一堆原子叫做人,把那样组合的叫做狗,等等,这些概念、名义,龙树称之为"假有",也叫"假设"(又一个从佛典里出来的常用词)。于是,因为是"空"所以需要假设为"有",又因为"有"不过是权宜之下的假设,所以本质上仍然是"空"。推到现在,看,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就推出来了。
这个"空",只是说事物没有自性,而不是说事物并不存在。所以,龙树既不论定事物的真实存在,也不论定事物根本就不存在,也就是说,龙树说"有"是说"假有"而不是"实有",说"空"是说"自性本空"而不是"空虚无物",这就是"不着相,不着空",谓之"中道观"或"中观",这是对中国佛教界影响很大的一个理论。
《金刚经》里,须菩提说佛陀讲的佛法是"非法非非法",意思是:既不是佛法,也并非不是佛法;说"是佛法"不对,说"不是佛法"也不对。
这就违犯我们的逻辑常识了,而《金刚经》这样说并不是要挑战形式逻辑的排中律,它的解释是:没有固定不变的佛法。--这话说得一点不错。比如我们常说佛家怎样怎样,儒家怎样怎样,佛家讲人人都可以成佛,儒家讲天理人心,而事实上呢,佛家有的宗派讲人人可以成佛,有的宗派不认为人人可以成佛,这个时候讲人人可以成佛,那个时候讲人人都不能成佛,儒家也是一样,就像我在《隐公元年》的序言里讲的:
历代经学家们往往自以为或自称解得了孔子真义,认为自己的义理正确与政治正确是坚实地建立在事实正确的基础之上的,然而他们的很多论断却禁不起严格的历史考据。
经学家们互相攻击,以自己的"正解"打击别人的"误读",而自己又往往被别人视为误读,这些事绵延不绝两千年之久,是为误读史的另一层含义。
这种种所谓的正解与误读冲突、互补、融合、灭亡、新生,许多由不靠谱的考据引申出来的"大义"真实地在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又不断衍生出新的义理与新的政治思想--这就是一种立体的、活的经学,而不仅仅是经典文献的文本考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