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佛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郁单越。是名四天下。日月运行。乃在须弥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间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谓之三十三天。梵语谓之□利天是也。日月运行于此四天下。谓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实则一大千耳。如此方谓之一大世界。宁为多不者。此宁字。乃译师之言。盖若助辞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来问起此意如何。布施供养。身外之福。受持经典。身内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虽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养。不持经典。今生聪明智慧。而贫穷无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经听法。不布施供养。外修福德即衣食。内修福德即智慧。钱财见世之宝。般若在心之宝。内外双修。方为全德。此是赞叹持经功德。胜布施福也。
【疏钞云】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显无为之福。先将有漏之福。问及善现。三千世界尽著七宝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宁为多不。下文须菩提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谢灵运曰】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践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讷曰】空生谓大千七宝。宝丰福胜。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种性。既非理福。不趋菩提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于世间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荣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业报。离相持经。则证无为之理。得福无有边际。
【陈雄曰】聚宝布施。持经精进。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众生。未尝沮其布施。而独喜其精进。盖谓世人计著。多用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真珠。玻璃。为求福地。殊不知以觉性之宝。修其性上福德。故并为二者设为之问。以较其优劣。持经精进者。率性而修也。性弥满六虚。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谓福德性。聚宝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须菩提辨论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断之曰。如来说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计其多寡故也。五祖尝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