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胎息论
冲虚子曰:“古《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无从有胎中息。斯言为过去、未来请佛、神仙、天仙之要法也。”男子身中本无胎。而欲结一胎,必要有因。则因伏气于丹田气穴中。而结胎,是胎从伏气中而结也。元气静而必动,欲得元气不动,必要有藏伏,因有胎,即藏伏之所,乃息而不动,是气从有胎中而息也。胎因愈状气而愈长,气因愈长胎而愈伏,共修成一个圆满胎神,斯所以为神仙、天仙之要法,非此抑将何以成之?然胎息与伏气本是一事,何分两论?只因怀胎必用胎息,而后成胎,而神住胎。古人皆以胎息言之,今亦详言于炼气化神时也。伏气而得精还化气,炼药以得大药。古人只言伏气,今亦因之言伏气,虽两言之,则互明其理,令人知两言之妙,而不妄疑妄执其为两。
予愿再详译而直论之。夫人身初时,只二气合一,为虚空中之一气也,无胎亦无息也。因母呼吸而长为胎,因胎而长为胎息.及至胎全,妙在随母呼吸而为呼吸,所以终日呼吸,而不追闷。此言不由口鼻,只脐相连,故能似无气息一般。此真正胎息景也。
古人谓内气不出,外气不入,非闭息之说。正言由脐相连者,离胎而息即断,无母脐与子脐相连,不得不向自身口鼻起呼吸,即与胎中呼吸同,而暂异其窍耳。逆修返还之理,安得不以我今呼吸之息而返还为胎中之息耶?凡返还呼吸时,以口鼻呼吸之气而复归于胎息之所。抱朴子日:“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脐间无气结成丹)如处胎息之时,渐渐炼至胎息,亦真无。
真无者,灭息静定之义也。谓胎中之息亦真无之,此正禅家万法归一,一归于无之说也。
方是未生时,而返还于未有息、未有胎之境界,不落生死之途者矣。所以得如此者,亦非蓦然无所凭依、配合,便以呼吸归中,可为胎息者。
但呼吸之气,最难制伏,必有元气相依,方可相定,而成胎息。然胎息何以知其成也?以呼吸归于胎息,则口鼻无呼吸而成胎息,是其真成也,终不复至口鼻为呼吸。真神定者,亦似此。
若凡夫外道,不知元气者为何,而妄曰入定心息,其息不能久住于胎所,虽忍气,而气无所容,及气急杀人,而终不能强忍。口鼻之气,更呼吸浩浩。皆由悖却世尊所谓无生法忍者之所为也。世之假道人,假禅人,皆如此,亦后学圣真之所当辨而自防危险者也。
所谓孤阴不成者,此亦其一也。呼吸之气,乃后天有形之阴物,故亦如此言之。
必要有先天气机发动之时,又有元灵独觉,及呼吸相依,三宝会合,已先炼成大药者,即转归黄庭结胎之所于此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