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雖大,其化均也;郭云:“均於不為而自化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郭云:“一以自得為治。”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於天,本於有德而成于自然。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成云:“玄,遠也。玄古聖君,無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蘇輿云:“玄字句絕,與下文‘玄德'之玄同義。”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郭云:“無為者自然為君。”郭嵩燾云:“ 言者,名也。正其君之名,而天下聽命焉。故曰名之必可言也,衷諸道而已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郭云:“各當其分,無為位上,有為位下也。”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郭云:“官各當其所能則治。” 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宣云: “泛應不窮。”故通於天地者,德也;郭云:“萬物莫不皆得,則天地通。”行於萬物者,道也;成云:“至理無塞,恣物往來同行,故曰道。”宣云:“道蓋義字之訛。”上治人者,事也;成云:“事事有宜而天下治。”能有所藝者,技也。郭云: “技者,萬物之末用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郭云:“天道順則本末俱暢。”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畜,養。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成云:“ 老子曰:‘我好靜而民自正。'”記曰:釋文:“書名,老子所作。”“通於一而萬事畢,成云:“一,道也。事從理生,理必包事,本能攝末,故知一,萬事畢。語在西升經。”無心得而鬼神服。 ”以無心得者,無不服也。
夫子曰:司馬云:“莊子也。一云:老子也。”宣云:“孔子也。下言‘夫子問于老聃 '可知。”“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成云:“刳,去也,洗也。法道之無為,洗去有心之累。”無為為之之謂天,上為去聲。成云:“率性而動,天機自張。”無為言之之謂德,成云:“應答無方,物來斯應。”愛人利物之謂仁, 成云:“心無偏執,措其性命。”不同同之之謂大,郭云:“萬物萬形,各止其分,不引彼以同我,乃成大耳。”行不崖異之謂寬,宣云:“和光同塵。”有萬不同之謂富。故執德之謂紀,成云: “能持以前之德行者,可謂群物之綱紀。”蘇輿云:“ 故字疑衍。”德成之謂立〔一〕,成云:“德行既成,方可立功濟物。”循於道之謂備,成云:“循,順也。順于虛通,德行方足。”不以物挫志之謂完。成云:“一毀譽,混榮辱,不以物屈,其德完全。”君子明于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成云:“韜,包容也。”俞云:“事心,猶立心也。禮郊特牲鄭注:‘事,猶立也。'呂覽論人篇‘ 事心乎自然之塗',亦以事心連文。”沛乎其為萬物逝也。成云:“ 逝,往也。為群生所歸往。”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宣云:“不以物累身。”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壽夭俱忘,窮通不足言矣。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郭云:“皆委之萬物。”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郭云:“忽然不覺榮之在身。”顯則明,萬物一府,成云:“忘於物我。”死生同狀。”成云:“冥於變化。”
〔一〕“立”原作“力”,據集釋本改。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釋文:“廣雅云:‘漻,清貌。'”金石不得,無以鳴。金石不得其和不鳴,亦道之見端也。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感而後應。萬物孰能定之!推此而言,萬物 應感無方,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抱樸以往,羞通於庶務。蘇輿云:“素逝,即山木篇‘晏然體逝 '之意。‘ 通於事'與‘通於神'對文,恥字疑誤。”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故其德廣,本原既立,智可通神,故德能廣被。其心之出,有物采之。非感不應。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成云:“道能通生萬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鑒照本原,故非德不明。老經雲‘ 道生之,德畜之'也。”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郭云:“忽、勃,皆無心而應之貌。”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宣云:“道不在形勢故。”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宣云:“道又非寂滅故。”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宣云:“至不測矣,而物由此出。”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至無方矣,而精不可掩。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非有而求無不給。時騁而要其宿,行遠而其歸可會。大小、長短、修遠。”宣云:“‘修遠'當作‘遠近'。大而小,長而短,遠而近。”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文選廣絕交論注引司馬云:“赤水,假名。玄珠,喻道也。”宣云:“ 赤者,南方明色,其北則玄境也。南乃明察之方。已游玄境,不能久守,而複望明處,則玄亡也。”使知索之而不得,釋文:“知音智。”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郭嵩燾云:“廣韻:‘ 吃,同□。'□,聲也;詬,怒也,怒亦聲也。集韻雲‘吃詬力諍'者是也。知以神索之,離朱索之形影,吃詬索之聲聞,是以愈索愈遠。象罔者,若有形,若無形,故眸而得之。”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宣云:“似有象而實無,蓋無心之謂。”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堯問于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堯欲讓天下於齧缺,因王倪要致之。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 圾同岌,危也。齧缺之為人也,聰明叡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釋文 “數音朔。”成云:“叡,聖。給,捷。敏,速也。” 而又乃以人受天。宣云:“非純乎天者。”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郭云:“過生於聰知,又役知以禁之,其知彌甚矣。”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若令為天子,彼且專任人而無複自然之性。方且本身而異形,顯分人己。方且尊知而火馳, 宣云:“尚智巧而急用之。”方且為緒使,宣云:“為細事所役。”方且為物絯,釋文:“廣雅云:‘束也,公才反。'”宣云:“為物所拘。”方且四顧而物應,宣云:“酬接不暇。”方且應眾宜,事事求合。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宣云:“屢為物變而不能定。”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宣云:“凡聚族必有宗祖。”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父。宣云:“眾父父者,乃族之祖也,萬化之大宗也。齧缺亦可為眾人之父,但不能為眾父之父耳。”治亂之率也,率,主也。用智理物,治之主,亦亂之主。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宣云:“不可為人臣,亦不可為人君。”案:借此言以警堯,非齧缺真如此也。
堯觀乎華。司馬云:“地名。” 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 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 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 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宣云:“今如此,但可為君子。”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聖人鶉居而鷇食,宣云:“鶉無常居,言不求安;鷇待母食,言不求飽。”鳥行而無彰;成云:“與物俱冥,如鳥之飛行,無蹤跡可見。”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成云:“三患,前富、壽、多男子也。”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封人曰:“退已!”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釋文:“通變經云:‘老子從此天地開闢以來,吾身一千二百變,後世得道,伯成子高是也。'”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釋文:“闔,本亦作盍。落,猶廢也。字林云:‘俋俋,勇壯貌。'”
泰初有無,並不得謂之無。有無名,可謂之無而不能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宣云:“太極尚未著。”物得以生,謂之德;宣云:“物得此未形之一以生,則性中各有一太極,故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宣云:“雖分陰陽,猶且陽變陰合,流行無間,乃天之所以為命也。”留動而生物,宣云:“動即造化 之流行,少留於此,即生一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宣云:“物受之而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成云:“體,質。” 宣云:“形載神而保,合之視聽言動,各有當然之則,乃所謂性也。上所謂‘得以生,謂之德'者,此也。言性在形之後者,性須形載之,故曰形體保神。”性修反德,宣云:“性修則複其所得於未形之一。”德至同于初。宣云: “德之至,則同于泰初,此極詣也。”同乃虛,虛乃大。宣云:“形容同于初之妙境。” 合喙鳴,宣云:“渾合眾口,蓋忘言也。”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宣云:“既忘言則與天地一體矣。”其合緡緡,釋文:“緡,武巾反。”若愚若昏,郭云:“坐忘而自合耳。”是謂玄德,同乎大順。郭云:“德玄而所順者大矣。”
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郭云:“若相放效,強以不可為可,不然為然。”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宇。'成云:“堅白,公孫龍守白論也。孔穿之徒,堅執此論,當時獨步,天下無敵。今辯者雲 ‘我能離析堅白之論,不以為辯,如縣日月于區宇'也。”若是,則可謂聖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解見應帝王篇。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釋文:“執留,本又作□,一本作狸。司馬云:‘□,竹鼠也。'一云:“執留之狗,謂有能,故被留系,成愁思也。”案:說文:“ □,竹鼠也。”埤雅:“一名竹□ 。”郭璞山海經注“其音如留牛”,亦引此文“執留之狗”為證。據此,知留是留牛,非竹□,特竹□之音似留牛耳。留牛即斄牛,留、斄雙聲字。蓋斄牛身大,逍遙遊篇所謂“若垂天之雲”者,此狗獨能執之,故謂之執留之狗。言狗以有能被系而成愁思,猿狙以便捷亦自山林而來,見拘縶也。應帝王篇引老子語雲“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與此文微異,而恉大同,尤留、斄同字之明證矣。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謂道也。若、而,皆汝。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宣云: “具體為人,而無知無聞者皆是。”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有形,人也;無形無狀,道也。能人與道俱存者無之。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動靜、死生、興廢,皆非道之所在。有治在人,蘇輿云:“言道無可名,徒有治化之跡在人耳。”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物矣,並其自然之天而亦忘之,是之謂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宣云:“與天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