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園雜記,十一卷,明太倉陸容撰。容(一四三六──一四九四),字文量,號式齋。成化二年進士。陸容少有文名,學識淵博。官至浙江布政司右參政,另著有式齋集三十八卷。傳見明史文苑傳。此書通行者為十五卷本,如明嘉靖間毛仲良刻本,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守山閣叢書本。惟本叢書將原書之卷十二至十五更名為蓬軒類記。參見卷六十八第一五一五頁第一個注釋,此本詳實,多有通行本所未收錄者。)
菽園雜記一
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喫粽糕於午門外,酒數行而出。文職大臣仍從駕幸後苑。觀武臣射柳,事畢皆出。上迎母后幸內沼,看劃龍船,砲聲不絕。蓋宣德以來故事也。 (「宣德以來故事也」,原缺「以」字,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丙戌歲,砲聲無聞,人疑之。後聞供奉者云:「是日內官奏放砲,上止之云:『酸子聞之,便有許多議論也。』」上之顧恤人言如此,可以仰見聖德矣。
奉天門常朝,御座後內官持一小扇,金黃絹包裹之。嘗聞一老將軍云:「非扇也,其名卓影辟邪。永樂間外國所進,但聞其名,不知為何物也。」
嘗聞尚衣縫人云:「上近體衣,俱松江三梭布所製。」 (「俱松江三梭布所製」,「俱」字原作「但」,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本朝家法如此。「太廟紅紵絲拜裀立腳處乃紅布。」其品節又如此。今富家佻■〈亻達〉子弟乃有以紵絲、綾段為袴者, (「今富家佻■〈亻達〉子弟乃有以紵絲綾段為袴者,「佻■〈亻達〉」原作「挑撻」,據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暴殄過分甚矣。
福建按察司使沈文敏,其母隨養時,雙目失明,延一醫療之。云:「障翳已重,藥不能效。」乃先藥之,使不知痛,尋以物撥轉眼睛,使內一面向外,封閉三日而開,視物無一不見。云:「眼睛雖兩,皆有觔繫之,故可撥轉,然非削鼻堊手不能也。」文敏兄玄谷為予輩言其事。
士子讀書作文辛苦,最宜節欲。蓋勞心而不節欲,則火動,火動則腎水日耗,水耗而火熾,則肺金受害,傳變為勞瘵。聞此論出儒門事親書。但此書未之見耳。久坐躭書者, (「久坐躭書者」,「坐」字原作「空」,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血氣凝滯,亡生養。聞之金齒孫醫士云。
近見洪武四年御試錄。總提調:中書省官二人;讀卷官:祭酒、博士、給事中、修撰各一人;監試官:御史二人;掌卷、受卷、彌封官:各主事一人; (「掌卷受卷彌封官各主事一人」,清彭孫貽撰明史紀事本末補編(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二科舉開設記載不同:「掌卷:工部員外郎牛諒。受卷:工部主事周寅。彌封:秘書監丞陶誼。」) 對讀官:司丞、編修二人;搜檢懷挾、監門巡綽,所鎮撫各一人;禮部提調官:尚書二人。次御試策題。又次恩榮次第云。洪武四年二月十九日廷試。二十日午門外唱名,張掛黃榜,奉天殿欽聽宣論。 (「奉天殿欽聽宣論」,「論」字原作「諭」,據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同日除授職名,於奉天門謝恩。二十二日,錫宴于中書省。 (「二十二日錫宴于中書省」,「二十二日」原作「二十日」,「錫」字原作「欽」,據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二十三日, (「二十三日」,原作「二十二日」,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國子學謁先聖,行釋菜禮。第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授員外郎,第二名、第三名授主事。第二甲一十七名,賜進士出身,俱授主事。第三甲一百名,賜同進士出身,俱授縣丞。姓名下籍狀與今式同,國初制度簡略如此。今進士登科錄,首錄禮部官奏殿試日期、合請讀卷及執事官員數、進士出身等第。聖旨俞允,謂之玉音。次錄讀卷、提調、監試、受卷、彌封、掌卷、巡綽、印卷、供給各官職名。又次錄:三月十五日諸貢士赴內府殿試。 (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等均作「三月一日」殿試。此本作「三月十五日」,蓋成化八年以後制度。見明憲宗實錄(史語所校本)卷一0一成化八年二月癸未條及典故紀聞(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十五。) 上御奉天殿,親試策問。翌日早, (「翌日早」,墨海金壺叢書本、守山閣叢書本作「三日早」,誤,可參見明憲宗實錄卷一0二成化八年三月癸丑條。) 文武百官朝服,錦衣衛設鹵簿於丹陛、丹墀內。上御奉天殿,鴻臚官傳制唱名,禮部官捧黃榜,鼓樂導出長安左門外張掛畢,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四日,賜宴於禮部,宴畢,赴鴻臚寺習儀。五日,賜狀元朝服冠帶及進士寶鈔。六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七日,狀元、諸進士詣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禮部奏請,命工部於國子監立石題名。朝廷或有事,則殿試移它日,謂之恩榮次第。又次錄進士甲第。第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每人名下各具家狀。最後錄第一甲三人所對策。其家狀式姓名下云:「貫某府某州某縣某籍某生。治某經。字某,行幾,年幾歲,某月某日生。曾祖某。祖某。父某。母某氏。祖父母父母俱存曰重慶,下父母俱存曰具慶,下父存母故曰嚴侍,下父故母存曰慈侍,下父母俱故曰永感,下兄某、弟某、娶某氏,某處鄉試第幾名,會試第幾名。」
北虜南牧黃河之曲,上命彰武伯楊信將兵剿之。遂調大同、宣府、寧夏三鎮精兵各三千為策應。如其軍之數,給內庫冬衣,遣官犒之。予於是有寧夏之役。七月二日進內府乙字庫關領。見內官手持數珠一串,色類象骨,而紅潤過之。問其所製,云:「太宗皇帝白溝河大戰,陣亡軍士積骸徧野。上念之,命收其頭骨,燒成數珠,分賜內官念佛,冀其輪回。又有頭顱深大者, (「又有頭顱深大者」,「頭顱」原作「??頁頭」,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則以盛凈水供佛,名天靈盌。皆胡僧之教也。」
陝州道中張茅、硤石,其地頗險。山崩處高數丈,遙見土中石子繁纍,大小不等。先儒謂:「天地開闢之時,重濁之氣上湧,凝結為山。」觀此益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