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徙都陈初楚、秦在江南地的激烈争夺
据《战国策·楚策四》载,在郢都沦陷前五个月,楚庄王之后庄辛曾尖锐指出,由于楚顷襄王奢侈腐朽,郢都必危。五月后,“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楚顷襄王在向东北境逃亡中,曾先在城阳(今河南信阳市北,淮水北岸)这个地方停留暂避过(吴师道补曰:《史》,“东北保于陈城”,当是指此城尔)。楚顷襄王心神稍定后,想起了庄辛的话,又把他请来求教。庄辛说: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接着,以蜻[虫今]、黄雀、黄鹄为例,它们“自以为无患”,却无一不丧身于“射者”之手,作为国君,如“专淫侈靡”、“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也不免会国破家亡。庄辛这番要见安思危、亡羊补牢未为迟的富有哲理性的谈话,“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忄栗]”,决心振作起来,“以执[王圭]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重用正直善谋之人。在此同时,楚顷襄王又与秦昭王在襄陵(今河南睢县)会见,避免秦的继续进攻,解除了“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战国策·秦策一》。)的威胁。楚国君臣考虑到陈传为“太昊之墟”(《左传·昭公十七年》),历史悠久,地处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楚自楚庄王以来,三次攻陈灭陈,苦心经营,楚化已深,又北近中原诸国,互为依靠,故随后不久就正式东徙于陈,称“陈郢”。楚顷襄王定都陈后,接受庄辛等的劝告,决心收复失地,恢复楚国,在西线与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据《史记·楚世家》载,失郢次年(公元前277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说明在此前,楚举行反攻,曾收回了此两地。这一年,秦只得又派蜀守张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史记·秦本纪》),当又攻取。公元前276年(楚顷襄王二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一年),“(秦)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同上),说明楚顷襄王又再次组织了反攻。此江南,从秦国地理位置看,当指原巫、黔中郡一带。其时,秦攻楚的主力已北移攻打三晋,给楚国以可乘之机,故能反自江南。据《史记·楚世家》载,楚顷襄王这次反攻,声势是很大的,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能“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此“江旁”,即秦人所称之“江南”。楚、秦对江南地如此激烈的争夺,应与庄?西入滇策应有关。由于秦大力争夺和固守这一地带,这一年,庄?因无路得返,无法与本土呼应共击秦,只得“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西南夷列传》。),号为“庄王”。都今云南晋宁。从此,荆楚文化、中原文化与滇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从晋宁石寨山西汉6号墓出土的“滇王之印”和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安宁太极山等地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看,历史上的庄?滇王和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对滇地区文化的影响,从考古发掘上得到了证实。
楚顷襄王在徙都陈之初与秦在江南地的争夺,尽管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楚顷襄王毕竟是一个奢侈腐朽、卑弱无能之君,在与秦一度交手受挫后,旋即放弃了对西线的争夺,远离本土,“东伏于陈”(《战国策·秦策一》),被动挨打,楚国也就进一步衰弱下去了。
二、黄歇上书秦昭王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秦拔郢、在楚本土建立南郡后,即把楚国暂置一旁,移军继续攻打三晋。公元前276年(楚顷襄王二十三年),白起率军攻魏,攻取了两城。次年,秦相魏冉又举兵攻魏至大梁,韩使暴鸢救魏,被秦击败,折兵四万,魏只得割温地求和。魏冉并不满足,又继续攻魏,被魏大夫须贾劝阻。同年,赵将廉颇亦攻魏略地。公元前274年(楚顷襄王二十五年),秦相魏冉再攻魏,取蔡阳等四城,斩首四万。
公元前273年(楚顷襄王二十六年),魏连年被秦攻伐,折兵失地,又转而亲赵,在赵的支持下,组成两国联军,对韩发起了攻击,兵抵韩地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韩向秦求救,秦昭王派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往救,大败魏军于华阳之下,斩首十五万;又败赵将贾偃,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接着又进围大梁,“是示天下要(腰)断山东之脊也”(《战国策·魏策四》),各国震动,燕、赵往救。魏献南阳向秦求和。秦于是释大梁之围,设置了南阳郡。
韩、魏既服于秦,秦、赵关系亦有所改善,秦昭王于是又把矛头对准了楚国。这一年,秦昭王命白起与韩、魏联合攻楚。楚国君臣对当时形势,早已有所准备,所以当秦、韩、魏三国兵未出动,楚使黄歇(春申君,当时官任左徒)就来到了秦国,向秦昭王上书。
黄歇,黄国之后,黄被楚灭后归于楚而成为楚人(《史记新证》:“春申君疑为黄国之后,《左传》所谓‘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灭国以后归于楚,故称为楚人。”《姓谱》;“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其后以国为氏。”则黄与楚同祖。)。他“游学好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史记·春申君列传》。)他奉命至秦后向秦昭王上书的内容,《战国策·秦策四》、《史记·春申君列传》、《新序》和《资治通鉴》等均有详尽的记载。此举《战国策·秦策四》记黄歇上书语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