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
战国时期,楚国农业又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作物、农副产品的增产。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据《山海经·五藏山经》载,当时楚国境内的荆山、洞庭之山、暴山(洞庭之山东南)都是著名的铁矿山。宛(今河南南阳)则是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据黄展岳《试论楚国铁器》一文研究统计,从1951年至1979年,共出土楚国铁器58批,计168件。除8件属春秋晚期外,其余均属战国时期。出土地区普及楚国各地,其中尤以湖北、湖南地区居多。出土的铁器,除兵器、容器、手工业生产工具外,主要是铁农具。铁农具品种繁多,有锄、耒、耜和镰等。《孟子·滕文公》记孟子问楚国农家许行弟子语:“许子以釜甑
、以铁耕乎?”许行弟子作了肯定的回答,并说铁器是用粟交换来的,足见楚国铁农器的铸造已成专业化,使用也很普及。
入战国后,楚国随着疆城向东扩展,在今江淮地区,水利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前面提到春申君黄歇在其封地内,兴修水利,增辟税利,盘剥民众,但在客观上,对江淮地区、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的经济开发是有利的。据《越绝书》载,黄歇继承了孙叔敖筑陂的方法,以无锡湖治以为陂,陂渎连贯,注入太湖,灌溉良田。又据《大清一统志》记:
南直常州申浦在江阴县三十里,昔春申君开置田为上下屯,自大江南导,分而为二:东入无锡,西入武进、戚墅,俱达于运河。今江阴之山川,多以春申取义。
原来在淮水流域修筑的芍陂,继续得到修筑和利用,可灌溉周围良田数万顷,对江淮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楚国后期之所以东徙寿春,并以此与秦对抗,芍陂的继续修筑带来的粮食充足,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铁工具的使用,楚国的耕地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吴起变法时,针对楚国地广人稀这一实际,向楚悼王明确地提出:“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有余,臣不得而为也。”于是果断地“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吕氏春秋·贵卒》。)。这项措施,固有打击旧贵族一面,但对开发周边地区、扩大耕地面积,带去先进的生产方法,也起了巨大的作用。楚国所谓“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与楚地广阔,耕地面积逐步扩大,是分不开的。
楚国的粮食一直是比较充盈的,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据《战国策·楚策一》载,楚威王时,策士苏秦为赵合纵,曾到楚国游说。他对楚威王说:
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